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对脑膜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对脑膜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尚静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二区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脑膜瘤是由蛛网膜细胞或无脑膜覆盖的组织器官演变而成的,多数为良性肿瘤,少数有恶变的可能。脑膜瘤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对脑膜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膜瘤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术后2周焦虑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有助于缓解脑膜瘤手术患者焦虑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膜瘤;预见性干预;焦虑情绪;生活质量

脑膜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性大、风险高,术后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加之因手术创伤疼痛及担心预后,患者常伴有严重焦虑情绪,影响术后恢复。循证护理指护理人员在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将护理科研结论与护理经验相结合,并付诸于护理实践活动的一种护理模式。有研究表明,循证护理应用于手术患者中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对脑膜瘤手术患者实施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膜瘤手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48.37±13.59)岁;病程(1.96±0.42)年;肿瘤直径(4.95±0.47)cm。观察组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49.46±14.28)岁;病程(2.01±0.38)年;肿瘤直径(4.92±0.45)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疾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完善术前准备、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宣教、术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对症处理、营养指导、并发症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组建循证干预小组

循证干预小组成员包括科护士长1名、神经外科主治医师1名、责任护士5名(职称≥护师,神经外科工作年限≥5年,具有丰富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小组成员均接受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循证护理定义、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的渠道及方法,如何对循证护理证据作出评价和分析,如何将循证依据与患者需求以及临床护理经验相结合,采用批判性思维确定有价值的护理措施实证,作出正确的护理决策。责任护士负责循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实施,主治医师负责对疑难问题指导,护士长负责监督实施及护理效果评估。

1.2.2确定循证问题

由于患者需要承担极大手术风险和经济负担,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体温恒定是维持患者生理功能及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保证,但患者术中因躯体暴露、失血失液、术后输入低温液体等原因可导致术后返回病房时处于低体温状态;颅脑术后患者受手术操作刺激、脑组织水肿以及颅内出血等原因刺激呕吐中枢,易导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患者术后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导致便秘的发生,便秘还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术后出血风险。负性情绪可兴奋机体神经系统,刺激儿茶酚胺释放及胃酸分泌,使胃黏膜屏障及修复功能受损,易导致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因此确定循证问题为:焦虑、术后低体温、术后恶心呕吐、术后便秘、术后应激性溃疡。

1.2.3循证实践

(1)焦虑。除常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措施,如建立密切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预期及护理需求,邀请同伴现身说法,及时采取镇痛措施,手术前后,在病房为患者播放其喜好的音乐,与其沟通交流时结合肢体抚触,以缓解不良情绪。(2)低体温。术后患者返回病房除调高病房环境温度、覆盖衣被等常规护理措施外,输注液体适当加温,使液体温度(36℃)与体温相当,避免因液体与体温温差太大导致低体温甚至寒战等应激反应的发生。(3)恶心呕吐。刺激耳穴产生的神经冲动可通过抑制脏腑病灶的兴奋性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患者术后返回病房给予耳穴贴压治疗,耳穴贴压选穴神门、皮质下、胃肝脾,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术后共贴压2次,间隔3d更换,共保留6d,每日定时按压4次,每次5min。(4)便秘。术后每日6:00~8:00采用吴茱萸热敷肚脐部,每次热敷20min,每天1次,连续7d。(5)应激性

溃疡。指导患者正视现状并积极寻找自身价值,缓解焦虑情绪,避免因过度焦虑诱发应激性溃疡。术后6h,若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可鼓励患者进食牛奶、小米汤等流质食物,以中和胃酸,不必等胃肠功能完全恢复再进食。

1.3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分别于入院当日与术后2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焦虑程度。SAS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内容均采用1~4级评分,将各条目累计总分(粗分)乘以1.25取其整数作为SAS标准分。SAS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焦虑,63~72分为中度焦虑,>72分为重度焦虑。(2)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低体温、恶心呕吐、便秘、应激性溃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术后2周SAS评分比较

入院当日,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7d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脑膜瘤位置特殊,解剖生理结构复杂,常压迫周围脑组织甚至发生粘连和包裹,手术过程中因分离等操作极易损伤神经而导致术后继发性癫痫、脑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致残、致死。脑膜瘤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15%~30%,仅次于胶质瘤,好发于软脑膜、硬脑膜等颅脑内任何部位。手术治疗脑膜瘤包括开颅切除术及微创切除术,目前手术技术日趋成熟,但由于肿瘤的特殊解剖位置,术后常继发癫痫、脑水肿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手术风险极大,带给患者巨大心理压力。手术创伤、麻醉风险、预后担忧等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患者常伴明显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造成一系列身心应激反应,影响手术进行及术后恢复进程。

脑膜瘤围手术期常规护理采用针对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主要为对症护理,即并发症发生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基于循证的预见性干预是医护人员运用网络查询和整合脑膜瘤术后并发症病因、种类、预防措施等相关资料,结合护理临床经验及患者个人意愿,找出最有价值的证据,在并发症发生前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焦虑、并发症的循证预见性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2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循证预见性干预有助于缓解脑膜瘤术后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护理的预见性干预有助于缓解脑膜瘤手术患者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术后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鹏,李兵,程小兵.影响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