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数学探究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创造数学探究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董艳霞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131100)董艳霞

进入新课改以来,随着课堂改革浪潮的推进,广大教师不仅在理念上亲近新课改,而且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与新课改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也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也就是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阻碍,掌握所学的知识。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能力呢?现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一点看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①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②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1.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的情景。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2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2.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应在以下几个环节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①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②在提问后留“空白”;③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④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⑤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⑥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2群体互动,捉倡合作探究。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已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这种意义上讲,成功是发展之母。

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各。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创造观察、猜想机会,让学生有探究问题

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猜想是获得知识的必要前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观察、猜想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兴趣及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节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然后提问:“同学们,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会得到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然后再鼓励他们证明猜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定理,还培养了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提高了观察能力。

4创造表达机会,让学生有展示的舞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外化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的证明题时,我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当一次小老师,对每个题的分析、证明过程都让学生去完成,有时一道题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学生开放式的思考,开放性的表达有效地参与创造性的学会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