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浅析

阎彦玲

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053400)阎彦玲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供我们使用和借鉴,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呢?

1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及目标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并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2信息技术课学科的特点

2.1新兴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的高中生在将来要碰到,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2.2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2.3技术性:《计算机》课偏重于理论性,而《信息技术》课则

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2.4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

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3.1学生起点不均衡。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以及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有的只是会一些简单的操作,然而更有个别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多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3.2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

4改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4.1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因人施教。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身又不同于其他的基础学科,如数学、英语、物理等,这些学科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所学的解题方法、语法规则等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是全新的知识,起点是一样的。而对于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课来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人施教。中学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要事先测试一下,基础较薄弱的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这些同学已经对计算机有了相当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根据他们的兴趣,可以安排他们其它的任务,比如,给操作熟练、基础比较好点的同学补充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对他们开放网络,有关资料可以随时到相关网上查询,必要时辅导一下,每周检查一下他们的进展,主要是鼓励、督促他们开拓视野,独立完成,让他们有目的地深入学习。而对基础稍微差点的同学,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4.2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开展活动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活动课,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时间。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四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