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带状疱疹3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头面部带状疱疹38例分析

范应君

范应君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以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分析3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临床转归。结果: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病较其它部位带状疱疹症状重,并发症多,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获得了理想疗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轻头面部带状疱疹症状,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带状疱疹头面分析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16.082

作者单位:432400,湖北应城市,湖北应城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密切相关。带状疱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于头面部的带状疱疹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现将我院皮肤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就诊时发病均未超过1周。38例患者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13~80岁,平均46.3岁。年龄13~20岁3例(7.9%),21~30岁2例(5.4%),31~40岁8例(21%),41~50岁11例(28.9%),51~60岁7例(18.4%),>60岁7例(18.4%)。发病季节:春季18例,夏季3例,秋季12例,冬季5例。

1.2临床表现

1.2.1发病诱因有明显诱因者32例(84.2%),其中劳累过度1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6例,创伤(包括外伤、手术、精神创伤等)9例,正在接受放、化疗5例,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2例;无明显诱因者6例。

1.2.2合并症有合并症者11例,占总病例数的28.9%,其中合并恶性肿瘤3例,高血压2例,肾病2例,糖尿病1例,结缔组织病3例。

1.2.3首发症状首发症状为疼痛12例(31.5%),首发症状为皮损19例(50%),疼痛和皮损同时出现7例(18.5%).

1.2.4皮损特点皮损局限于左侧18例,局限于右侧20例。皮损分布:三叉神经受累23例,其中眼支15例,分布于上睑、额部、鼻背、笔尖、头顶;上颌支3例,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颧部、口腔黏膜;下颌支4例,分布于颞部、颊部、口裂以下皮肤。迷走神经,耳大神经受累7例,分布耳廓、外耳道、乳突、腮腺区。舌咽神经受累4例,分布耳后皮肤。枕大神经受累4例,分布枕部皮肤。1例在腰腹部同时出现皮损,1例在发病的第3天出现水痘。皮损类型:寻常性33例,大疱性4例,出血性1例。

1.2.5并发症(1)眼并发症5例:病毒性角膜炎3例,葡萄膜炎2例,(2)耳并发症1例:(3)面瘫2例

1.3治疗方法与预后

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症状较重,皮损范围较广者给予西咪替丁及甘草酸二胺静脉滴注,对无明显禁忌症者加用地塞米松静滴,同时使用紫外灯照射皮损区。红肿渗液明显者,给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湿敷。皮损局部有眼部症状者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及氯霉素滴眼液滴眼;对出现面瘫及耳并发症者辅以针灸理疗。在治疗后3~5天,皮损大部分干涸结痂,无新发皮损出现,85%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治疗后7~10天98%患者痊愈。随访3~6个月,无复发,2例患者有后遗神经痛出现,但疼痛症状较轻。

2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人体初次感染VZV后表现为水痘,之后少量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着神经轴索走行,表现为带状疱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仅次于胸、腰段,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及颈神经节所致[2]。头面部解剖结构及神经分布走向复杂,当带状疱疹发生于头面部时,多伴明显神经痛,容易出现面瘫、耳鸣、耳聋等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容易留下严重而持久的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对38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有如下特点:①多发生于春秋季;②发病前大多有明显的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诱因;③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④三叉神经受累者占多数。本组患者有1例同时合并腰腹部带状疱疹,1例在带状疱疹发疹后3天出现水痘,与患者抵抗力降低,病毒播散关系密切。

带状疱疹的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力为主。早期、及时、联合治疗是减轻头面部带状疱疹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及降低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关键。抗病毒药物最好在72小时内开始使用,可以防止病毒扩散,减轻病毒对受累神经的侵犯[3]。更昔洛韦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复制,具有高效、广谱、速效的特点,可及时组织疱疹病毒的复制与扩散,其治疗带状疱疹作用强、起效快、疗程短,相对比较安全[4]。甘草酸二胺可阻碍可的松与醛固酮的灭活,产生皮质激素样效应,抑制炎症过程,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有效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可诱发免疫活性较高的γ-干扰素,从而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还能通过活化T细胞、NK细胞等从而调节宿主的免疫力[5]。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细胞释放组胺,缓解组胺导致的过敏反应,止痛止痒;同时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6]。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糖皮质激素能干扰补体激活,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增强血管扩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局部充血减轻,减少体液外渗,从而阻止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并能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从而有效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7],但有学者认为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致带状疱疹泛发,因此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要严格掌握指征。紫外光具有杀菌,消除炎症,减轻神经根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的功能[8],对带状疱疹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我们观察的38例患者均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疾病的病程,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7

[2]杨磊,苏长海.头面部带状疱疹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4):211.

[3]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M].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6:148-152.

[4]张红.眼部带状疱疹43例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3,ll(3):267—268.

[5]傅浩.甘草酸二铵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16.

[6]张丽敏,郭玉姝。西咪替丁联合病毒唑治疗带状疱疹7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60-461.

[7]祝伦.三联疗法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1):3377-3378.

[8]张敬东,王飞,潘永正,等.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6):403-404.

(收稿日期:20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