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疾病阴道镜与活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宫颈疾病阴道镜与活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

袁红美

(南京市建邺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宫颈疾病进行阴道镜的拟诊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来探究阴道镜检查对于宫颈疾病的诊断是否有推广价值。方法:针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290例病人进行阴道镜检与阴道镜下活检。结果:在通过阴道镜得出的宫颈疾病拟诊结果,经过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其中阴道镜对于宫颈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宫颈息肉、宫颈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96.4%(137/142);CINⅠ93.0%(53/57);CINⅡ及CINⅢ诊断率83.3%(30/36)和70.2%(33/47),高度病变(CINⅡ~Ⅲ)为75.9%(63/83);SCC诊断率87.5%(7/8)。结论:利用阴道镜对于宫颈疾病进行拟诊及病理诊断,在诊断结果方面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并且对于CIN的诊断价值也较高,是适用于进行CIN筛查的有效方法。因此,宫颈疾病的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宫颈疾病诊断的科学准确性。

【关键词】阴道镜检查;宫颈疾病;病理结果

近年来宫颈癌占据着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年龄上有着越来越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目前临床上针对宫颈癌,采取的较为广泛的防癌筛查手段为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及液基细胞学检查两种方法。阴道镜检查是二级筛查手段,可以提升早期宫颈癌诊断水平,并且利用阴道镜能够增强宫颈癌诊断的敏感性,并显著减少假阴性[2]。因此,为了探究阴道镜的拟诊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笔者针对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290例病人进行了阴道镜检与阴道镜下活检,现将具体情况整理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就诊的290例病患,病患均有性生活且处于非妊娠期,年龄在20岁~60岁之间;

1.1.2临床症状

患者均满足以下一种及以上临床症状。存在性交出血症状;存在白带增多或血性白带症状;经液基细胞学检测后细胞学呈阳性诊断;巴氏涂片为Ⅱ级以上;中度宫颈糜烂及以上或者具有白斑、息肉及乳头状外形等;具有家族癌症史且患者本人患有宫颈炎;具有久治不愈的慢性宫颈炎。

1.2研究方法

1.2.1检查方法

在患者非月经期,经由窥器充分暴露宫颈,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擦拭干净后进行初步观察。之后用浸透了5%浓度冰醋酸的棉球将宫颈浸湿30s~60s,并在镜下对转化区进行仔细观察,包括其颜色、形态与血管变化,以及柱状上皮同鳞状上皮的交界处,并通过绿色滤镜对血管进行观察,获取异常的阴道镜图像,之后进行碘溶液试验。最后利用获取的阴道镜图像在异常转化区选取1块~4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如果没有在镜下找到可疑的病变部位,则在转化区的3点、6点、9点及12点进行常规活检。同时活检组织需要定点分装,并用10%浓度的甲醛液固定后送病检。

1.2.2检查标准:

本次研究利用改良的Reid阴道镜(RCI)进行宫颈病变的评分诊断。将上文处理方法所获得的转化区颜色、边界、血管以及碘反映等4个征象为评分标准,每项分为0、1、2分3个等级,评分综合为RCI最终得分,具体标准如下:

1.3病理诊断

主要的病理结果包括宫颈息肉、尖锐湿疣、宫颈炎及CINⅠ、CINⅡ与CINⅢ和宫颈癌(SCC)。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AS8.1进行数据分析,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利用χ2检验,其中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病理结果

本次研究利用宫颈阴道镜检查并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了290例患者,其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炎132例,宫颈尖锐湿疣7例,宫颈息肉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57例,CINⅡ36例,CINⅢ47例,宫颈癌8例。

2.2阴道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共进行了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290例,其中阴道镜对于宫颈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宫颈息肉、宫颈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96.4%(137/142);CINⅠ93.0%(53/57);CINⅡ及CINⅢ诊断率83.3%(30/36)和70.2%(33/47),高度病变(CINⅡ~Ⅲ)为75.9%(63/83);SCC诊断率87.5%(7/8)。具体见表1。

3研究结论

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宫颈癌是可以进行预防与治愈的。根据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有极大的相关性。由于宫颈癌的病变过程相对缓慢,因此在疾病早期进行筛查并有效处理,可以极大地提升治愈率。目前主要采取的早期筛查为遗传学、病毒学、细胞学与阴道镜检查,而无论使用哪种筛查技术,但凡试验为阳性者,都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作为一种临床诊断的直观技术,阴道镜利用光学的放大作用对宫颈的外观构造与表面血管进行直接的观察从而协助提升活检的准确性,可以解决细胞学检查定位不足的缺陷。但是阴道镜检查的准确性受到检查者的经验、技术以及仪器精密度及试剂配比等因素的限制,且在医学界缺乏统一系统的阴道镜评分体系。

阴道镜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观察部位进行6~40倍的放大,并利用醋酸与碘试验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与变化。由于许多宫颈的不典型增生与早期宫颈癌的肉眼观测仅表现为宫颈糜烂,容易被误诊,因此需要利用阴道镜与镜下活检来进行确诊。目前阴道镜检查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早期宫颈癌及病变诊断的重要检测方法。作为形态学上的诊断措施,阴道镜检查可以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变化。由于宫颈癌与宫颈糜烂在外观上难以进行鉴别,同时宫颈原位癌在症状表现上与早期浸润癌没有任何差异,在最早的表现上主要为出现少量的血性白带与接触性阴道流血,常被诊断为因性交后导致的少量阴道流血[3]。

而多年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检查方法为巴氏涂片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因宫颈刮片在取材与检查等方面有所不足,目前临床多使用液基细胞学进行筛查[4]。

本文的研究显示,通过阴道镜检查判断的宫颈息肉、尖锐湿疣、宫颈炎及CINⅠ、CINⅡ与CINⅢ和宫颈癌(SCC)的符合率显著高于临床诊断。由于临床上早期的宫颈癌与癌前病变在肉眼显示均为宫颈糜烂,个别甚至宫颈十分光滑。但是经过阴道镜检测能够发现“异型血管”、“镶嵌或粗糙斑点状血管”、“白斑”以及“白色上皮”等现象,针对这些部位直接活检,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

本文的研究数据显示,在29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炎132例,宫颈尖锐湿疣7例,宫颈息肉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57例,CINⅡ36例,CINⅢ47例,宫颈癌8例。其中阴道镜对于宫颈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宫颈息肉、宫颈炎、尖锐湿疣等良性疾病96.4%(137/142);(CIN)Ⅰ93.0%(53/57);CINⅡ及CINⅢ诊断率83.3%(30/36)和70.2%(33/47),高度病变(CINⅡ~Ⅲ)为75.9%(63/83);SCC诊断率87.5%(7/8)。利用t检验没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知,利用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同时由于阴道镜检查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诊断宫颈疾病的较为有效手段。阴道镜可以作为宫颈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进行推广,同时与病理诊断细胞学检查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早期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以及对宫颈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提升宫颈疾病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曹彭钢,胡文军,黄奕梅.多层螺旋CT检查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291-1292.

[2]洪颖,向罗珺,方婧,等.磁共振间接淋巴造影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33(6):125-128.

[3]翟亚楠,郭顺林,即坏琪,等.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尿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23-26.

[4]李相生,周纯武,戴景蕊,赵心明,蒋力明.多层螺旋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