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的应用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的应用与分析

梁纪凤

梁纪凤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56000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将8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实习生43名。对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对观察组则将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而对比两组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的高低,以及比较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的分数值,并且观察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两组实习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实习生实习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拥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内科护理教学;医德教育

案例教学是一种从学生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面对具体病例进行情景重现,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反应能力、相关知识掌握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从思想、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等整体素质稳步提高的教学模式[1]。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且被逐渐运用到了医学教学指导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心血管内科学科之中,其作为医学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同样需要学生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科内容。医学科教师在教学期间对学生们所进行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及掌握心血管相关知识,并且将更多的临床及工作经验传授教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们对于疾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因此为了促进学生们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将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之中。为了做好相关的研究,我院将8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了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将8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实习生43名。其中观察组实习生的年龄为18-21岁,而对照组实习生的年龄为20-23岁。两组实习生在年龄和人数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1.2教学方式

对照组实习生接受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心内科护理教学,而观察组的实习生则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们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习生活。辅导医生在对实习生们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心血管内科教学优势及长久以来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进行案例的选择,进而经辅导医师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工作。辅导老师应该根据所选患者病情病状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与患者沟通,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实习生们应该结合自身所接触的实际情况对辅导老师进行工作总结和感悟,并且还要做好患者疾病的相关资料查阅的工作,进而根据患者日常护理情况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对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疑点和问题进行总结。等到了实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新媒体模式进行案例的整体汇报,辅导老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汇报情况及日常表现做好实习生实习的分析和评估的工作。等到了实习结束,再对实习生进行相应的考核。

1.3观察指标

通过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对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调查,同时还要对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文中产生的数据,如果产生的数据数值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的比较

观察组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的分数值,两组实习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内科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综合利用知识不足等问题[4]。因此在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教学工作时,为了促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对实习生做好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实习生能力的提升。

根据我院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对观察组实习生实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实习生,两组实习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表明,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实习生实习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拥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5]。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实习生实习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拥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丽,孙秋香,高艳,等.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8(11):916-917.

[2]朱颖梅,谭海芳,林凤,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7(2):95-97.

[3]杨书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J].临床医学,2016,10(4):59-60.

[4]康艳菊.探讨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6,7(16):113-114.

[5]陈月娥,黄燕梅.案例分析法在急诊科全日制实习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4(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