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脓疱疮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脓疱疮1例

宋庆鹤孙春彦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00

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误诊;脓疱疮

1.病例摘要

患儿男,1岁,主因“皮肤脓疱4周,声音嘶哑2周,咳嗽伴喘憋7天”入院。患儿4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脓疱,起初粟粒样皮疹,逐渐变大,溃烂结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中药外用(具体药名不详)、口服双黄连”治疗,效果不佳;2周前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声音嘶哑,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喉炎”,治疗4天后好转出院。7天前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非痉挛性,有痰,不易咳出,伴喘憋,活动后加重,期间发热1天,最高38.0℃,遂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小儿肺炎”,给予“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美罗培南,丙种球蛋白7.5x2次、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咳喘好转。患儿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1.肺炎2.脓疱疮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免疫异常待排?”收入院。查体:四肢皮肤、头面部皮肤可见散在脓疱疹,无黄染及出血点,颈部可触及多个黄豆粒大小肿大淋巴结,质韧,移动度可。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腹阴性。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CRP:白细胞21.90*10^9/L,红细胞4.92*10^9/L,血红蛋白109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2.10%,淋巴细胞百分比47.00%,血小板609*10^9/L,CRP26.18mg/L;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胸部CT:双肺多发密度增高影,考虑感染,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PCT:0.062ng/ml;体液免疫:IgA0.24g/L,IgM1.38g/L,IgG5.98g/L,C31.5g/L,C40.32g/L。

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利奈唑胺、头孢曲松等抗感染治疗。请皮肤科会诊,同意脓疱疮诊断及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建议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复方紫草油局部涂抹。取脓液做细菌培养、血培养均未培养出细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阴性、结核杆菌T细胞检测阴性、抗酸染色未检出抗酸杆菌。经积极抗感染治疗,患儿体温仍不稳定,感染指标下降后复升,患儿四肢及颜面部仍有有多个皮肤脓疱,大小不等,住院期间出现新发脓疱,原有脓疱逐渐增大,部分出现硬肿结痂,最大直径约3cm,高出皮面约1.5cm,脓疱中间有脓液及结痂,周围红晕,四肢皮疹主要位于伸侧,间有褐色陈旧色素沉着。该患儿住院期间治疗效果欠佳,诊断不明确,遂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考虑1.皮肤淋巴瘤?2.坏疽性脓皮病?建议完善皮肤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协助诊断。患儿家属拒绝,自动出院。后经随访,患儿出院后至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确诊为坏疽性皮肤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病情正在恢复中。

2.讨论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皮肤溃疡性疾病,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介导有关。Brusting及Goeckemman等于1930年首先报道。以20-50岁最为常见,儿童及青少年约占4%。可分为以下四型:溃疡型、化脓型、大疱型、增值型。PG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均无特异性,亦缺乏血清学特异标志物,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因此本病很大程度上需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该患儿与脓疱疮混淆,故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最终明确诊断。

坏疽性脓皮病治疗包括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软膏、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全身用药最有效的是糖皮质激素,该患儿经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支持PG诊断。对于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其他如免疫球蛋白、TNF-α等亦可使用。

参考文献:

[1]赵敬军,刘维达.坏疽性脓皮病治疗的现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16(2):110一112。

[2]渠涛,干宝玺.坏疽性脓皮病25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0):598—599。

[3]PomerantzRG,HusniME,ModyE,eta1.Adalimumabfortreat.mentofpyodermagangreilosum.BrJDermatol2007;157(6):1274—1275。

[4]BelliniV,SimonettiS,LisiP.SuccessfultreatmentofsevcⅪ-epyodermagangrenosumwithpimecrulimusel℃nnl1%[J].JEur.AcadDermatolVenercol,2008,22(1):113一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