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观察谢敏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观察谢敏华

谢敏华1赵震2*通讯作者

1湘潭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湖南湘潭411101;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急诊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危重炫耀院内转运的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72.5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家属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其工作强度大,患者病情一般较危重、紧急,患者经急诊抢救后会进行院内的转运接受下一步治疗和护理,对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非常重要。虽然转运过程比较短暂,但仍然存在较多可能危及患者的安全隐患。转运容易引起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改变,甚至导致窒息或心跳骤停等发生,进一步增加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引发各种医疗纠纷。因此,危急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至关重要,体现医院急救水平。本文主要观察分析护理干预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特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危重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危重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6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80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1.29±2.37)岁。对照组患者80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2.34±2.4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我院特开展相关调研,针对以往病例出现的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优质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对以往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包括气道护理,输液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同时各部门之间做好相应的联系与沟通,对患者的资料、注意事项等提前沟通。(1)转运前护理准备: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患者、家属等做好沟通工作,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全面的告知,并签署同意书。将患者的包括原发疾病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方便紧急情况查看与交接。同时对患者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做好评估并做好急救准备。药物及仪器做好相应的检查,确保正常的使用。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镇静、约束处理,避免因患者的乱动造成仪器、导管脱落等危险[4]。尽量携带小型氧气瓶,确保患者的正常使用量,并做好预留。转运的护理人员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师进行护理,护师需要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具备转运安全、紧急处理的能力。转运前提前与相关人员做好交接工作[5]。(2)转运中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呼吸状态做好严密监护,对仪器运转、连接等进行详细检查,防止出现脱落;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连接导管做好固定并注意防止扭曲、打结。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搬动时,应将其各导管做好固定,气管应由护理人员进行单独管理,扶住导管并拖住患者的枕部;同时注意搬运过程中需要动作轻柔,并快速、稳定,减少对患者的振动。同时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患者吸痰,吸痰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各项指征[6];同时患者吸氧的过程中,如出现氧分压下降的现象,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负压吸引,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患者进行转运交接的过程选需要进行各项仔细的检查,确保患者的安全,对各种导管、气管等进行梳理,避免交接过程中管线出现问题。(3)转运后护理:患者顺利转运至接收科室之后,需要协同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把患者安置好,同时做好患者病情的交接,交接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液体出入量以及目前危急情况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72.5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结论

急诊科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虽然路程较短,但是转运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可能转运中轻微颠簸等情况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院针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进行相关调研,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为72.5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规范的、优质的护理转运过程可以有效的较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大大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为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打定坚实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登凤.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12):291-292.

[2]陶敬甫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2):37-38.

[3]李亚军张玉,刘石宁医院急诊患者院内转运过程的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83-85.

[4]张小红,程宝珍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76-77.

[5]苏意寒.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45.

[6]苏家琼.急诊危重患者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