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舒适护理现状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关于我国舒适护理现状的分析

王曼兰

杭州华夏眼科医院310000

摘要: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我国舒适护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舒适护理的概念,我国目前舒适护理现状的分析,现存的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舒适护理;护理现状;完善管理

随着文明的进步,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的理解与认知不断完善,健康不再是单纯的无疾病、无缺陷的生理健康,更是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水平。这意味着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健康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促使护理要求不断提升完善,对患者的护理同样应当实现生理、心理及社会的统一,舒适护理正是人性化护理的发展方向。

一、舒适护理的概念

1、“舒适”的概念

舒适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个体的身心都处于安乐舒服的状态中。作为护理概念,“舒适”最早的定义指的是提供便捷、舒心的状态,促使他人得到健康、满足。之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舒适的概念不断深化,舒适的内涵分为两部分,一是关怀,由此激发护士开始的护理进程和提供人文关怀,第二部分指护理进程及护理任务,这是舒适护理概念最初的定义。[1]此后,不断有专家将“舒适”的概念加入护理研究,对“舒适”的定义不断地全面化、深入化。

2、舒适护理的概念

在早期,舒适护理尚未形成,但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患者环境的舒适度,包括空气清新、整洁、安静等要求,这是舒适护理的最初的发端。在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理论(ThonryofComfortCare),提出舒适护理应该作为护理的过程及目标[2]。1998年,萧丰富先生提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舒适为考虑的重点,在关注舒适、以患者感受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强调舒适护理研究,从而将舒适护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患者,舒适护理模式因此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Hiao'sDouble-NursingModel)[3]。

舒适护理模式指的是使个体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4],主要包括:生理舒适,身体的舒适感受;心理舒适,内心的满足感、舒适度;社会舒适,人际关系、社会身份的舒适;灵魂舒适,宗教或信仰而来的舒适四大方面。

二、我国舒适护理的现状

随着舒适护理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舒适护理的实践也不断地开展,在实践研究的同时促使舒适护理理论的不断升华,我国目前的舒适护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目的性、意识性的开展,在舒适护理的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的实践。

1、临终期舒适护理

慢性患者及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往往面临极大的痛苦,同时自尊心易受到损害。为了不让患者在疼痛折磨中度过,在护理这部分患者时通过提供高质量舒适环境,施加麻醉剂等用于减轻疼痛,改善呼吸困难等痛苦,保证患者能舒适平静地度过最后的生命。部分患者在临终前因为病痛、瘫痪等症状易导致自尊心受辱,部分医疗机构设立舒适护理病房,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与心理关怀,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2、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

手术作为一种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而言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及心理刺激,患者往往因此感到焦虑、痛苦、恐惧。在护理围手术期患者时,及时将和手术相关知识、病情分析等告知患者,同时进行心理指导、强化护理服务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紧张及疲劳状态。目前,在手术室设置患者等候区,集中护理患者,降低患者孤独感;以舒适为前提的手术摆位等舒适护理方式进行高效的护理,提升患者舒适度、满意率。尤其是在民营医疗机构,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舒适护理技术的应用

舒适护理作为新兴的护理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舒适护理渗透在整个护理工作之中,在舒适护理的实践中许多新的护理技术被不断添加至护理行为中,进一步实现舒适护理。例如在护理中加入幽默成分,通过幽默的言语风格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达到放松、舒适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同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更人性化的治疗。

4、舒适护理环境的创造

舒适的护理环境一直以来是基础护理重点,在舒适护理中,环境的管理更加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病房的管理,整洁度、安静度、合理的光照等调整,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在舒适环境的基础上行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缩短患者的适应期。例如,在早产儿的护理过程中,采用“鸟巢”式护理的技术,在暖箱的基础上,用轻软棉布卷起围成鸟巢状环境,模拟子宫环境。“鸟巢”的卷边减少了开关暖箱使的空气流动冲击,保证了早产儿环境的恒温与安静;在鸟巢式护理中,早产儿拥有边界感,同时可保持子宫内姿势,提高早产儿舒适度,减少哭闹等焦虑反应。

三、我国舒适护理现存的问题

1、舒适护理理念深化不足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化的护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展现。但是目前为止,我国的护理人员对舒适护理的研究仍较为局限,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具体的舒适护理技术、措施、方式等方面没有得到系统、细化、深化的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往往需要医疗机构配备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提供人力与财力,安排协调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对于临床实践的复杂特性还应当配备一定的设施。但目前对于舒适护理理念及模式在我国各医院与医疗机构中尚未得到深度认识,导致我国舒适护理发展不足。

2、舒适护理的相关测评标准尚未健全

我国目前使用的舒适状况测评,依然是由Kolcaba所研发的舒适状况量表(GCQ)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制定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等进行舒适状况的评价。[5]这些测试评价标准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实际国情,部分测试评价不能全面系统地反应出护理行为所带来的具体效果。因此建立健全权威有效的舒适护理相关测评标准是当前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3、关于舒适护理的教育普遍欠缺

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同时需求大量的护理人员,但是我国专业的护理教育起步晚,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有着不合理的部分,对于临床护士的调查显示,对于舒适护理知识的了解,只有9.6%的临床护士了解舒适护理,对于舒适护理的核心及意义只有5.4%的临床护士了解。[5]舒适护理的发展需要深化护理人员的相关教育,从根本上强化舒适护理的基础,从而推动我国舒适护理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5]阎成美,赵婷鹭.舒适护理理论及应用的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3).

[2]KolcabaKY.Theartofcomfortcare[J].ImageNursSch,1995,27(4).

[3]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1998:5.

[4]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

[5]王继红,吴新,吴艳霞等.临床护士对舒适护理的认知调查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

作者介绍:王曼兰,女,1963年8月,杭州华夏眼科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