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汤建华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医院410600

摘要: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26例),选取时间2015年9月8日至2016年10月20日,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63例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52.01±100.45)ml、术后引流量(376.01±125.11)ml以及手术时间(70.25±15.11)min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P<0.05)。结论: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纵隔肿瘤;临床效果

研究显示,纵隔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大部分为良性,若未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循环、呼吸等多个系统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2]。多数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后,易发生并发症,恢复慢以及创伤大等情况。因此,我院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见我院各项研究内容中的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26例),选取时间-2015年9月8日至2016年10月20日,将纵隔肿瘤患者(126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纵隔肿瘤患者年龄在27岁-50岁,平均年龄(38.01±1.15)岁,性别:33例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

对照组;年龄:纵隔肿瘤患者年龄在28岁-50岁,平均年龄(37.15±1.25)岁,性别:34例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

两组纵隔肿瘤患者各项指标(平均年龄以及性别)无差异,两组患者之间能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63例纵隔肿瘤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工作后,应根据患者胸部CT、胸片情况,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在患者健侧进行单肺通气,将肿瘤分块或者完整切除,手术完毕后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63例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

患者实施常规术前准备工作后,应根据患者肿瘤部位选择体位,术中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对角度进行调整,在患者腋中线第6-7肋间取切口处,将电视胸腔镜置入,确定患者肿瘤位置后,在肋间取两个操作孔,在胸腔镜下,使用电刀和抓钳分离患者肿瘤周围组织和肿瘤,将肿瘤切除后,使用蒂部丝线进行结扎,手术结束后放置引流管,对胸壁切口进行常规缝合,若患者手术创面较大,应喷洒化学胶和生物胶,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渗血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以及分析观察组、对照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中均采用-SPSS24.0软件,将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对照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本次研究内容中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使用P<0.05表示本次研究中两组纵隔肿瘤患者对比不同,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指标均具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纵隔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组织器官多样、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患者肿瘤类型也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患者肿瘤体积增大,导致对患者自身周围组织产生压迫,易导致其发生呼吸困难、气促、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病情,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十分重要[3-4]。

多数患者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后,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存在较大缺点,例如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手术创伤大,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5]。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手术不断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不断涌现,胸腔镜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具有多种优势,得到临床医生以及患者青睐,该项手术方式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能降低患者心律失常、胸膜粘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纵隔肿瘤患者较快恢复健康[6-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35%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纵隔肿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52.01±100.45)ml、术后引流量(376.01±125.11)ml以及手术时间(70.25±15.11)min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纵隔肿瘤患者实施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李运,隋锡朝等.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10-12.

[2]李剑,姜应梅,梁贵友等.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20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5):450-451.

[3]周峰,何庚戌,李海英等.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纵隔区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253-2255.

[4]张宁,魏立,陈重等.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分析[J].癌症进展,2016,14(5):452-453,457.

[5]王述民,许世广,童向东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外科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12):1247-1249.

[6]史长任,张海平,朱辉等.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4,20(12):2241-2243.

[7]王志超,张合林,刘俊峰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43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5):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