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在防治化疗后呕吐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针刺在防治化疗后呕吐中的应用

王德娟宋沙沙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武清301700

1.病历介绍

患者刘X,女,61岁。患者主因“左乳癌术后10余年,左肩及左上肢疼痛6月”于2014年10月30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房可触及一核桃大小肿物,无压痛,无乳头溢液,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治疗不详。6月前出现左肩及左上肢疼痛,刺痛,疼痛发作次数及时间不固定,活动受限,疼痛渐加重,影响睡眠,外院查ECT:全身多发生骨转移(颅骨、脊柱、双侧部分肋骨、双肩胛骨、骨盆、双股骨上段及左胫骨远端),予对症治疗未见缓解,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科。入院诊断:左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癌性疼痛。住院后给予奥施康定止痛,帕米膦酸二钠抗骨转移,并给予多西他赛+卡铂化疗。化疗前30分钟常规静滴托烷司琼,并配合保护胃粘膜药物。给药后第3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日呕吐次数达数十次,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为黄绿色粘液,考虑患者为化疗后消化道反应IV级,故开始加以针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静滴化疗药后给予双侧足三里胃复安各5mg穴位注射,1d1次。操作:准确选取穴位,消毒局部皮肤,术者手持注射器,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针刺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胃复安药液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1小时后给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合谷、三阴交。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刺人0.5-1.2寸,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患者治疗后第二天恶心减轻,未再呕吐,连续治疗5天,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可正常进食。患者共行化疗6次,方案同前,考虑本患者第一轮化疗消化道反应较重,故在2-5轮化疗开始即常规给予针刺及穴位注射治疗,患者未再出现恶心呕吐反应。

2.讨论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化疗作为目前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但在杀伤或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增殖活跃的组织、细胞(如胃肠道细胞)亦有损伤作用,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干、腹胀、呃逆等,不但不能发挥其良好的疗效,而且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严重的思想负担,影响继续化疗的信心。因此,有效缓解甚至消除化疗时消化道反应,减轻患者化疗时痛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药毒”及“药邪”的记载。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即为药毒侵犯肠胃,气机阻滞,胃气上逆,肠道不和所,应属于“呕吐”范畴。故本人采取针刺结合穴位注射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性属土,专司胃腑病症,有健脾和胃、理气除湿、通降胃气的作用。中脘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之交会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化滞和中之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可宁心安神、宣通气机,配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天枢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和胃降气,调中止痛,通腑泻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之功。诸穴合用,可达和脾胃、调中焦、降呕逆之功效。且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更增加其疗效,胃复安为镇吐药,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恶心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胃部胀满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足三里穴注射胃复安不但充分发挥了其止呕效果,避免了大剂量用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还发挥了此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