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对精神科患者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治疗性沟通对精神科患者的作用

孔春梅

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41000

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性沟通对精神科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8例,分为两组。其中3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3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治疗性沟通,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DS及SAS评分)。结果:观察组SAS评分(32.47±5.68)、SDS评分(34.54±6.12)低于对照组[(41.29±5.31),(42.63±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有利于改善精神科患者的消极情绪,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好转,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治疗性沟通;精神科疾病;心理状态

前言

精神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其涉及到的疾病主要精神疾病为主,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异常,会出现心理活动或行为活动紊乱,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社交和生活质量[1]。临床上,精神疾病以综合性治疗为主,在药物效果的辅助下,通过心理疏导、精神支持、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缓解病情,其疗程较长,在治疗期间,临床护理的辅助作用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2]。为此,本研究以我院精神科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精神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探究治疗性沟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精神科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精神疾病患者中,选取68例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为18~5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1.86±5.74)岁。观察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为19~5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14±5.39)岁。本研究项目均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所有患者已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数据差异具有良好的均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含心理干预、生命体征监护、饮食指导、生活护理、精神支持、用药指导等基础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治疗性沟通。首先,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到不歧视、不偏见等,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使患者愿意和护理人员交流。其次,围绕患者的病情,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关爱和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最后,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有同理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揣测其心理反应,接受其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分析,了解其需求,在与患者良好的交流时对其实施治疗措施,使患者能够接受相应的治疗,缓解病情的发展。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DS及SAS评分)的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

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3],每个量表均包含20个项目,每项1~4分,得分乘以1.25为标准分,标准分满分为100分,SDS和SAS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68例精神科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SPSS14.0软件处理,SDS及SAS评分以(x±s)的形式描述,采用t检验。P值小于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数据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分数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细见表1。

表1两组SAS和SDS评分的变化情况对比()

注:两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3.讨论

精神科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其通常具有无自知力、行为混乱等表现,在对其治疗和护理中,患者依从性较差,很少主动配合治疗,给临床治疗增加很大的难度[4]。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以人为本,通过对患者予以尊重、真挚的态度,基于同理心,对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沟通的方式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其负面情绪[5],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针对精神科患者的特点,治疗性沟通应用于其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34例精神科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治疗性沟通,通过真挚、尊重患者的沟通方式改善护患关系,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能够更容易接受医护操作,提高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因此,在本实验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性沟通在精神科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患者治疗中使用治疗性沟通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缓解病情,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兆红,骆爱兰,刘富英,等.治疗性沟通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683-686.

[2]孙红艳.用治疗性沟通模式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1):243-244.

[3]赵静.调查精神科临床医护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参与治疗的态度与实施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90-290.

[4]王艳红,朱文胜,王恩艳,等.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27-227.

[5]韩翠萍.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4):2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