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的临床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的临床护理观察

余婷

余婷

湖南省株洲市二医院湖南株洲410013

摘要:目的:观察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搭桥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IABp,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观察组为5.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3.3%,观察组为9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同时结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搭桥手术;IABp;临床护理

在搭桥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属于一种临床常用的机械辅助装置,主要是借助于动脉系统将一根带气囊的导管植入,植入部位主要是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部位,在患者心脏舒张期给气囊充气,在患者心脏收缩期给气囊排气,以对患者衰竭的心脏起辅助作用[1]。在重症心力衰竭的抢救中,IABp属于常用的抢救方法。但有研究资料显示,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的患者容易出现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概率约为35%[2]。因此,为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必须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的临床护理效果,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IABp,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6~81岁,平均(67.3±5.1)岁;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7例,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1例,冠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室壁瘤切除术3例,冠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冠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2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加上肢体制动,使其无法正常进行日常活动,部分患者又担心预后,因此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护理时,要强化与患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不断给予患者加油打气,向其介绍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主动说出护理需求,尽量满足其需求,以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护理时,护理人员的态度应亲切、温柔,以提升患者的信任感。

1.2.2血压、心功能监护

IABp辅助治疗会造成舒张压升高以及心功能的变化,因此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同时监护心功能,注意监测心率、心律,以防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紊乱等情况发生[3]。

1.2.3出血护理

监测全血激活凝固时间,以200s左右为正常[4]。保持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等,若引流液呈鲜红色且引流量小于200mL/h,则考虑是否为弥漫性渗血;若引流液呈鲜红色且血压异常升高,则考虑为小动脉等左心系统出血;若引流液呈暗红色,则考虑是否为右心系统活动性出血。测量引流液的血红蛋白浓度,若接近于引流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则考虑为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1.2.4下肢缺血护理

观察置管侧下肢动脉的搏动情况,监测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和相应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加强肢端的保暖,若发现穿刺侧肢体颜色发白、温度低等情况,则考虑为肢体缺血或股筋膜室综合征。及时地松解外固定物,术侧肢体抬高30°,避免对热敷或按摩患肢,及时冷敷处理,必要时给予适量的镇痛剂。

1.2.5肾功能衰竭护理

监测尿量及其颜色等,检测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血容量基本稳定时,若尿量明显偏少,血清钾明显偏高,则考虑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1.2.6血栓护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重点观察置管侧肢体有无出现皮肤发紫或红肿,定期监测患者是否出现皮温下降、感觉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情况,若有,则提示可能是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每小时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一次,以防管内阻塞,必要时可强化冲管一次,以确保管路顺畅。心脏手术患者术后1d内,或胸腔、心包引流量多者,禁止进行抗凝治疗[5]。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比避免屈膝屈髋,禁止下肢活动,以防导管出现打折或受压。加强按摩,置管一侧肢体每1小时被动按摩一次。临时停止反搏,持续时间不可超过30min。

1.2.7感染护理

每日在严格无菌情况下更换鞘管插管处敷料,确保穿刺处清洁干燥;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与血象变化,定时翻身叩背,以防诱发坠积性肺炎、局部及全身感染。若有感染征象,则遵照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在对患者实施切开减压处理后,患者的切口部位以及所用的敷料均要注意保持清洁与干燥,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1.2.8康复训练

卧床容易造成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IABp时,应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进行下肢气压护理,2h/次,1次/d,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四肢按摩,强化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撤掉IABp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与咳嗽,强化四肢的主动活动,鼓励患者自行进食,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现下肢麻木2例,发凉1例,关节强直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观察组患者仅1例出现下肢麻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3.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搭桥手术可为缺血心肌重建血液循环通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进而改善心功能[6]。然而,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手术的风险仍然较大,特别是对于体外循环下的搭桥术患者而言,因为术中心肌水肿、循环系统不稳定等,常会造成术后延迟关胸,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使用IABp辅助循环。为了提升IABp效果,必须强化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发现,对比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搭桥手术后使用IABp,同时结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传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脉塔桥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5,41(9):12-20.

[2]袁欣玫,张景侠,尚全伟,等.冠脉搭桥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6-37.

[3]王晶美.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后IABP护理在低心排血量患者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6,15(2):174-175.

[4]潘尧云,崔朝妹,刘静.1例成人冠脉搭桥术后延迟关胸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患者的护理[J].2015,22(2):46-48.

[5]祝金晖,赵海波,豆艳明,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8(5):334-336.

[6]蒙延海,常谦,王水云,等.高危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