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吕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吕波

吕波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辽宁大连11603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4月4日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常规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观察组39例,应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44%,其中显效33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36%,其中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的给药方式不同,疗效也有差别。相比常规分次皮下注射,应用胰岛素泵给药,降血糖效果更加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给药方式;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表现为慢性的高血糖,因此这也是一种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由此诱发一系列相关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让患者在饮食方面多有不便,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为探讨不同用药方式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我院将常规分次皮下注射用药与胰岛素泵输注用药应用于78例糖尿病患者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2018年4月4日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根据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8.42±3.67)岁;4例为Ⅰ型糖尿病、35例为Ⅱ型糖尿病。观察组39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9.65±4.03)岁;3例为Ⅰ型糖尿病、36例为Ⅱ型糖尿病。组间比较糖尿病患者的个人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3107),剂量:0.5U/kg·d;餐前半小时用药;早晨、中午、晚上的用药剂量比例为4:2:4。

观察组:胰岛素泵与皮下埋置针头输注生物合成性人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3107),于早、中、晚三餐前半小时用药。剂量:0.5U/kg·d,基础用药剂量和追加用药剂量各占全天用药剂量的50%。追加治疗的胰岛素剂量均分3份,分别于三餐前注射。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并监测血糖指标,做好降血脂、降血压与改善血液循环等基础治疗。

1.3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断如下:①显效:患者的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24h总尿糖量<10.0g,且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②显效:患者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24h总尿糖量<25.0g,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程度未达到以上标准,且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可伴随终生的,且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的慢性疾病。患者之所以会伴有血糖水平升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代谢异常引起的,随着病程的增加,患者的多个脏器功能均会受到损害。控制糖尿病发展、减轻临床症状的主要措施是降低血糖。胰岛素泵是一种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胰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通过胰岛素泵给药,患者全天24h的血糖都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十分有利于血糖指标的控制。夜晚,应用胰岛素泵输注低剂量胰岛素,能够有效避免夜间患者出现低血糖,同时又能够减少胰岛素的全天应用剂量,有效预防了因高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实践表明,即使采取了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h血糖也不一定有所降低。但通过胰岛素泵用药,则能够降低患者的餐后2h血糖,提高了患者进餐的自由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73.36%(P<0.05);尤其是显效例数,观察组33例(84.62%),而对照组只有11例(28.21%)。由此表明: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胰岛素的给药方式不同,疗效也有差别。相比常规分次皮下注射,应用胰岛素泵给药,降血糖效果更加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J].郑会秋,杜建,舒薇,尹韶华,梁丹艳,王学梅.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2).

[2]初治涂阳肺结核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魏巍,黄垚,刘守江,王健.临床肺科杂志.2015(08).

[3]糖尿病合并肺结核74例临床分析[J].柯昌明,陈文龙,王珂,梁作强,朱德智.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06).

[4]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武剑,舒薇,李世元,郝瑞祺,尹韶华,王学梅.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02).

[5]强化血糖控制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J].王科文,来力伟,南鹏飞.临床肺科杂志.2015(02).

[6]糖尿病合并肺结核90例临床分析[J].向建军.临床肺科杂志.2015(01).

[7]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王长江.安徽医学.2014(10).

[8]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版)节选(上)[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