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措施

杨文仙吕绍昆胡瑶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655000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气流阻力增大及肺弹性回缩力降低所引起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是导致COPD最常见的疾病。由于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是一个不可逆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往往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的手段只有感染、扩张支气管以维持正常通气/灌流改善低氧血症、对部分合并肺大泡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叶切除等,因此康复治疗就成为治疗COPD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康复治疗;措施

1主要功能障碍

COPD发生后,除引起肺功能障碍外,随着病程的延长,心脏及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逐年下降。

1.1有效呼吸降低

由于慢阻肺的病理生理变化,患者在呼吸过程中的有效通气量降低,呼气末残留在肺部的气体量增加,影响了外界大气的进入;长期慢性炎症,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影响肺部充分的气体交换;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年龄偏大,有不同程度的驼背,肋软骨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限制了胸廓的活动,导致肺通气量下降,使有效呼吸降低。缺氧症状表现为劳累性气短、气促、咳嗽、咳痰等。

1.2病理性呼吸模式

肺气肿影响了患者平静呼吸过程中膈肌的上下移动,减少了肺的通气量;患者为了弥补呼吸量的不足,在安静状态下以胸式呼吸为主,甚至动用辅助呼吸肌(如胸大肌、三角肌、斜方肌),形成了病理性呼吸模式,限制了有效呼吸。

1.3呼吸肌无力

患者有效呼吸降低、呼吸困难及病理性呼吸模式产生,机体活动量减少,严重影响了膈肌、肋间肌、腹肌等呼吸肌的运动,导致呼吸肌无力。

1.4能耗增加和活动能力减退

于病理性呼吸模式,使许多不该参与呼吸的肌群参与呼吸运动,同时气短、气促,使患者精神和颈背部甚至全身肌群紧张,造成机体体能消耗增加。另外,患者因惧怕劳累性气短常会限制自己的日常活动,有一些患者甚至长期卧床,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1.5心理变化

由于长期的供氧不足会造成气短、气促、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影响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2康复治疗措施

2.1心理治疗

由于长期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常随病情进展而感觉无力。因此患者常有焦虑、悲观、失落或依赖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随着病情恶化而加重。治疗人员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对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

2.2保持和改善呼吸道通畅

2.2.1正确体位的摆放

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有利于肺扩张。

2.2.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有效咳嗽是一种使过多的支气管分泌物由气道排出的技术。在不致病或不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前提下。增加分泌物清除效率,改善通气功能。有效咳嗽的方法为:先深吸气,然后关闭喉头增加气道内压力,再收缩腹肌(通过增加腹腔压力抬高膈肌)同时收缩肋间肌(固定胸廓不使其扩张)以提高胸腔内压,在肺泡内压力明显提高时突然将声门打开。即可将痰液随喷出气流排出。

2.3胸部叩拍

将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动力量在引流部位胸壁上叩拍,使分泌物松懈。叩拍应沿支气管的走向从上往下拍或从下往上拍,高龄或皮肤易损者可用薄毛巾或其他保护物包盖在叩拍部位以保护皮肤,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生命体征。

2.4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依靠重力作用促使各肺叶或肺段气道分泌物的引流排出。适用于神志清楚、体力较好、分泌物较多的老年人。

2.3呼吸训练

2.3.1放松练习

患者可采取卧、坐、站体位,放松全身肌肉。对不易松弛的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练习,如对拟放松的部位,先紧张收缩,体会一下什么是紧张,然后再放松,逐步将各紧张的肌肉松弛;还可做肌紧张部位节律性摆动或转动,以利于该部肌群的放松。放松练习有利于气急、气短症状的缓解。

2.3.2重建生理性呼吸模式

患者先做放松训练,集中思想,呼瘪吸鼓,呼时经口,吸时经鼻,细吸深呼。方法是:患者可取坐位或卧位,一手置于胸骨底部感受膈肌活动,另一手置于胸部感受胸部和呼吸肌的运动,经鼻细细吸气,上腹部逐步向外鼓起,经口慢慢呼气上腹部逐步向内回缩,放松呼吸。循环进行。

2.3.3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又称膈呼吸,是进行慢阻肺康复的重要措施,由于肺气肿的病理改变,膈肌受过度膨胀的挤压而下降,使膈肌的活动度减弱,患者的呼吸运动被迫由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来负担,即变成胸式呼吸。因为胸廓的扩度小,辅助呼吸肌又容易疲劳,所以胸式呼吸的效果要比腹式呼吸差。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又增加耗氧量,进一步加重呼吸急促,形成了恶性循环。

2.3.4缩唇呼吸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增加呼气阻力,并向内传递至支气管,提高支气管内压力,以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过早塌陷,以增加肺泡内气体的排出量。

2.3.5深慢呼吸训练

方法是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每次训练前,先设置呼吸节律。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所设置的节律逐渐减慢。慢阻肺患者呼吸由于通气频率比较快,呼吸幅度浅,潮气量小,解剖无效腔所占比例值增加,在通气量一定的情况下,肺泡通气量反而变小.而缓慢呼吸则与之相反,有助于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肺的通气效益。初练者应避免由过多的深呼吸而发生过度通气综合征,可每练习3?5次后暂停数分钟,然后再练,如此反复直到完全掌握。

2.4长期氧疗

慢阻肺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加重呼吸困难程度。每天持续低流量<5L/min)吸氧15h,可改善活动协调性、运动耐力和睡眠。

2.5运动训练

常采用步行为主的有氧训练。通常可作最简单的12min行走距离测定,了解患者的活动能力。然后采用亚极量行走和登梯练习,改善耐力。开始进行5min活动,休息适应后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当患者能忍受20min/次运动后.即可以增加运动。每次运动后心率至少增加20%?30%,并在运动停止后5?10min恢复至安静值。

2.6提高上肢活动能力训练

可以用体操棒作高度超过肩部的各个方向的练习或高过头的上肢套圈练习,还可手持重物(0.5?3kg)作高于肩部的活动,每活动1?2min,休息2?3min。每日2次。

3康复教育

3.1介绍呼吸道一般知识,如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呼吸肌的功能;

3.2介绍慢阻肺病因、病理生理、症状的正确评估。

3.3了解康复治疗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3.4正确、安全使用氧气。长期低流量吸氧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慢阻肺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倍。在氧气使用过程中主要应防止火灾及爆炸,在吸氧过程中应禁止吸烟。

3.5预防感冒发生。患者易感冒,继发细菌感染后使支气管炎症加重。可采用按摩,冷水洗脸,食醋熏蒸,增强体质等方法来预防感冒。

3.6戒烟。各种年龄及各期的慢阻肺患者均应戒烟。戒烟有助于减少呼吸道黏液的分泌,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减轻支气管壁的炎症,使支气管扩张剂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4小结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位,严重地影响了人类健康。近年来,COP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医生和患者本人都很重视COPD发作期病情控制,却忽视了缓解期的肺功能的康复,对如何延缓和控制缓解期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工作和生活能力方面还没有提出系统有效的方案。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控制呼吸困难症状,减少急性病发作率,阻止和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争取生活自理,进而恢复生活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燕红,吴家蓉,袁伟芳,等.有氧训练腹、腹式呼吸对轻度COPD患者的康复作用.现代康复,2014(5):708-709.

[2]刘妹梅,黄河,郭桂玲,等.呼吸锻炼对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2014,13(11):1465—1466.

[3]居朝霞,刘霞英,陆忠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期的呼吸训练.临床肺科杂志,2015,13(11):145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