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改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改变

朱凡特孟红旗(通信作者)林莉萍

朱凡特孟红旗(通信作者)林莉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医学系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改变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另一类就是传统的血管性痴呆。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混合型痴呆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5-0145-02

Behaviorchangeof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ZhuFante,MengHongqi,LinLiping.Foshan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SchoolofMedicine,GuangdongProvinceFoshan528000,China

【Abstract】Behaviorchangeof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isreferstotheriskfactorsofcerebrovasculardisease,dominant(suchascerebralinfarctionandcerebralhemorrhage,etc.)ornondominantcerebrovasculardisease(suchaswhitematterosteoporosis,andchroniccerebralischemia)frommildcognitiveimpairmenttodementiacausedbyamajortypesofsyndrome.Usuallyincludestwokinds,onekindis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notdementia;Anotherkindisthetraditionalvasculardementia.

【Keywords】Vasculardementia;Vascularcognitivefunction;Mixeddementia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行为改变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多认知功能域损害的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另一类就是传统的血管性痴呆。

1.流行病学

由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行为改变目前还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同研究所得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较大。60岁以上的人群1/3为混合型痴呆,15%的60~70岁卒中人群会发生痴呆,80岁以上卒中人群为52%。KRockwood[1]报道,70岁以上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年发病率为6~12/1000。HebertR[2]报道,65岁以人群的年发病率为2.5~3.8/1000。Bowlerjv等[3]认为,在65岁以上人群的血管性痴呆年发病率约为1.1%,在卒中人群中血管性痴呆年发病率约8.5%。S.T.Pendlebury等研究认为,中风后3个月痴呆为30%,6个月为10%~20%;16%~18%的人痴呆终身存在。但有的文献认为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三个月高达80%,六个月达72%,一年后仍高达68%。

2.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血管性因素、遗传及关键部位脑损害(如丘脑、额内侧、角回、颞内下、尾状核、海马、苍白球、丘脑、内囊膝部等)。AnnaCarotenuto等研究显示:在年龄50~69岁的67例痴呆患者中,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男性38例(56.7%),女性29例(43.3%)。AD占46%,VaD为18%,Mixed为36%。在年龄68~90岁的347例痴呆患者中,平均年龄73±8岁,其中男性145例(38.2%),女性229例(61.8%)。AD占44%,VaD为14%,Mixed为22%,其它为20%。

FlorindoStella等报道: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危险的因素。86%的病人至少有一种危险因素。有二种危险因素占57%,有三种危险因素的占33%,1/3的病人有二到三种危险因素。没有危险因素的仅占14%。伴有高血压疾病的有48.7%,心脏疾病的30.8%,高胆固醇的为25.6%,有糖尿病的为23.1%,中风的为12.8%,吸烟的为19.2%,酗酒的为16.7%,肥胖的为5.1%,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仅仅占20%。皮质损害的占51.6%,皮质下损害的占48.4%。

3.病因与分类

3.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的行为改变

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无明确的卒中病史;影像学无明显的血管病灶,非关键部位>lcm的血管病灶≤3个。

3.2缺血性的VCI的行为改变

3.2.1大血管性:有明确的脑卒中病史;认知障碍相对急性发病,呈阶梯样进展;认知障碍与卒中有明确的因果及时间关系;影像学显示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病灶(直径>1.5cm)。

3.2.2小血管性:有或无明确卒中病史;认知障碍相对缓慢发病;影像学显示有广泛白质病变或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或两者并存。

3.2.3有导致低灌注的病因:如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降压药物过量、失血性休克、脑动脉狭窄等,或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及时间关系。

3.3出血性的VCI行为改变

脑出血病史明确,影像学有相应证据,脑出血与认知障碍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3.4其他脑血管病性VCI行为改变

如淀粉样血管病,Binswanger病,脑动静脉畸形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认知障碍与血管病变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及时间关系;有影像学的证据。

4.VCI行为改变的诊断

Rockwood等提出诊断标准,包括:(1)患者有获得性认知障碍,根据病史推断比以前的认知功能水平有所下降并得到认知检查的证实。(2)临床特点提示为血管源性病因,并至少要满足以下中的两项:①急性起病;②阶梯式恶化;③波动性病程;④有自动恢复期;⑤起病或加重与卒中或低灌注有关(如心律失常,术中低血压);⑥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⑦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⑧认知检查正常,但个别项目受损。(3)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血管源性,包括:①一处或多处皮质或皮质下卒中或出血;②腔隙性梗死;③白质缺血性改变。(4)VCI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痴呆形式并存。(5)VCI可以符合或不符合(基于AD的)痴呆诊断标准。混合性痴呆的典型表现是患者既有AD表现又有临床和(或)影像学缺血病灶表现。(6)VCI可以呈现以下影像模式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①多发性皮质性卒中;②多发性皮质下卒中;③单个关键部位卒中;④脑室周围白质改变;⑤未见病灶。

5.VCI的治疗及预防

VCI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药物只能改善记忆及认知功能,缓解症状,使其病情进展缓慢和延长生命。主要药物有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利凡斯的明、美金刚等;其它改善脑循环及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如尼麦角林、丁咯地尔等也可应用;神经细胞保护剂有尼莫地平等。VCI预防的关键是早期识别、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KennethRockwood.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andvasculardementia[J].JournaloftheNeurologicalSciences,2002,15(203—204):23-27.

[2]HebertR,LindsayJ,VerreaultR,etal.Vasculardementia:incidenceandriskfactorsintheCanadianStudyofHealthandAging[J].Stroke2000;31(6):1487-1493.

[3]Bowlerjv,gorelickpb.advancesin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J].stroke,2007;38:241-244.

通信作者:孟红旗(1959-),男,安徽亳州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