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周曦曦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价值特色和现状做了分析,其次,从城区、街巷、历史建筑等层面对昆明古城的历史空间格局逐一研究,最后,指出了当前古城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保护对策

绪论

昆明古城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传统城市轴线集中体现了昆明古城价值特色和传统城市格局;北起五华山,沿南正街(今正义路)、三市街直抵金碧路一段为实轴,从金碧路向南延伸的一段为虚轴,建国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昆明城市以老城区轴线为中心,进一步扩展蔓延。形成了与历史轴线平行的昆明城市发展新轴线:“火车南站—北京路—火车北站—文化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一般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点”指(古)建构筑物,“线”指传统街道、水流河道等观赏路径,“面(区域)”指古建筑群、传统街区、历史地段等。因此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构建昆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是必然的。

一、古城面状空间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中心,拥有文庙、抗战胜利纪念堂、福林堂等一批重要文物古迹,是昆明历史城区内保存情况较好的唯一一片历史片区,总面积约22.66公顷。

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逐步形成的。片区内有文明街、景星街、兴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以及15条巷道。

二、古城线性空间

山水环境对古城空间格局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街巷格局。昆明古城街巷由两种格局整合而成,城北以自然山水相结合,城南则相对规整。翠湖、五华山、祖遍山、圆通山占据了城北的核心空间,主要街道布局中充分考虑了与其对位关系和视线联系,环山绕水是城北的主要街巷格局。

山水环境直接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街巷——“十三坡”。它是昆明市民对古城地形特色,特别是对传统街巷与地形关系的一种认知。同时也是昆明特有的城市格局要素。

三、历史片区点状空间

3.1“一门三将,三迤一家”

小银柜巷7号院,马氏三兄弟在该院居住到1949年,历时24年,该民居为典型“一颗印”民居建筑,两层楼房“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过楼”,房屋结构基本为方形,东西南北各有上下三间房屋,坐南朝北,冬暖夏凉。

3.2“福林堂”风采

文明街与光华街交接处,有享誉东南亚的“福林堂”药房,该药房创建于清朝咸丰巳年(1857年)该建筑为三层土木结构楼房,系伞型八面封铺面,沿楼裙板精工雕刻牡丹朝阳、二龙戏珠等图案,造型生动精美,极富民族特色,成为文明街片区一大景观式建筑。

3.3文明街的商业、民居建筑特色

文明街片区建筑以前店后家为特色,即前为店铺,后为住房。巷内为民居住宅。民居形式多系一棵印式土木结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间六耳三间厅”等多种形式,与“四合院”相似,既受其影响又与昆明地区气候、生活习性相结合,极具地域特色。

文明街片区目前保存较好,建筑档次较高的宅院有20多处,其中尤以小银柜巷7、8号院,居仁巷10、11号,西卷洞巷1号,吉祥巷18号,文明街11号较为突出。可以说,文明街片区是昆明地区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3.4面临问题

昆明传统中轴线周边的建设不容乐观,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明清时期三水城的城市风貌格局已被肆意建设的高楼大厦所打破,“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已被淹没。人们已很难感知自然山体还留存于城市之中,历史地形、地貌已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山与水的联系(即景观视廊)也被像建在翠湖和圆通山之间的居住小区所打断和割裂;原来的昆明城墙除圆通山东侧和云南大学内还留存遗迹外,也不复存在。

传统中轴线区域的建筑风貌,由北向南体现了由现代、近代、现代、传统的特点;城市风貌呈现出特色不明显、传统建筑风貌不连续、城市脉络不清晰的状态。

传统建筑风貌:金碧广场以旅游服务设施为主,金马碧鸡坊以南的金碧商城为新建的现代建筑,建筑外观以传统民居风貌为主。

近代建筑风貌:正义路中段(从人民中路至南屏街)两侧建筑大多为多层的现代建筑,西侧的正义坊商业中心建筑在外观上吸取了昆明近代建筑元素和特色,但大型商业建筑体还是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传统中轴线与文明街片区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历史传承关系。

现代建筑风貌:三市街集聚了昆明百货大楼、百盛商场和新纪元酒店等大型商业等,是昆明商业中心所在地;但东侧的传统风貌区南强街、宝善街与传统中轴线的三市街段难以形成有机的联系。

四、保护建议

第一,拓展规划研究范围和内容

将未来规划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拓展,在昆明传统中轴线的城市格局骨架的基础上,纵向拓展为(北至长虫山南抵滇池)城市轴线,全面梳理和整理昆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第二,分段研究城市轴线

北至长虫山南抵滇池的城市轴线全长约20公里,应当根据轴线所处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情况,进行分段研究并提出各自的主题和需要规划、建设和提升的规划内容。根据城市设计和现状建设情况的需要,应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形成脉络清晰、特色突出城市轴线。

第三,整合资源,强化中轴线与风貌特色的有机融合

应当对昆明传统中轴线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现状特色与价值评估后,按照片、线结合的方式,将传统中轴线周边区域内成片的历史街区、成线的轴线沿街建筑,以及能够体现昆明历史城区自然山水城市格局的山体(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水系(盘龙江、玉带河)进行整合,形成以中轴线为骨架的一轴、两水、多片的昆明城市特色风貌,维护并强化中轴线结构与城市山、水、城风貌特色的有机融合。

第四,完善空间管制,维护城市风貌特色

结合城市设计重要视线廊道控制、城市现状,完善空间管制要求,维护城市风貌特色。综合考虑古城格局中轴线及建筑现状情况,结合北端的长虫山、南端的滇池沿岸对建设高度的控制要求,分段、分地块综合确定空间管制要求。打通和维护“三山一水”重要视线廊道。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半城山水半城街”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

第五,注重主要节点的设计

为了强化和提升昆明城市中轴线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应注重主要节点的设计。一是,在城市轴线的核心段(即传统中轴线),应复原和重塑中轴线沿线的正义坊、天开云瑞坊、忠爱坊、金马坊、碧鸡坊、东寺塔、西寺塔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形成具有昆明历史文化内涵的风貌区。二是,在城市轴线的南北两段,应增加城市绿化景观和休闲配套设计,形成能够体现春城特色的景观节点。

第六,加强对城市业态引导

在对现有用地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性质,加强对城市业态引导,增加文化产业和传统特色商业内容,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貌,梳理完善现有道路系统,增加路网密度,加强交通的南北通达性,使之成为独具魅力的昆明文化。

结语

传统街区逐渐消失、但仍具体有一定的城市格局特色的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昆明在此类名城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古城格局的整体保护,应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古城格局的价值解读,特别是古城选址、变迁及周边环境关系进行整体研究。只有对古城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再认识,才能贯彻古城格局整体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3).

[2]彭飞.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昆明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