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薛军

薛军

青海省化隆县水利局青海化隆810900

摘要:本文以水土流失的防治为例,首先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土流失;主要危害;影响因素;面临问题;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水土流失影响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

1.2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由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1.3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干旱。水土流失已经对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4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过洪断面逐渐缩小。

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2.1自然因素: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的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常常能达到年降水量的60%~80%。这两个条件构成了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2人为因素:一方面,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人类开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加剧了我国的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

3.1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种植乔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有的甚至造成新的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最后导致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

3.2一些地方在措施配置时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工程忽视基本农田建设,出现了反弹。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注意了与当地经济的结合,但规模小、品种杂,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不理想,水土保持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3.3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忽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主要依靠人工治理,这样既加大了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实际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态自然修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它不仅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而且能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

4、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

4.1立足法律规定,强化监督。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应根据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地方行政部门加强控制水土流失的职责与监督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科学论证,进行划分区域,分别设立水土流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域以及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划定必须退耕还林(草)的地区,制定具体规划,解决生产出路,确定治理期限、科学制定治理步骤,确定责任单位和督查单位,确保生产出路的落实,同时还要坚持高海拔陡坡耕地和浅山沟壑区峁边线以下沟谷、荒沟的坡耕地先治理的原则和峁坡上的坡耕地坚持逐步退的原则。在政策上,引导当地居民积极投入防治水土流失,引入审计监督机制,并提高防治科技含量。

4.2结合实际,做好生态修复,加大植被种植

对于防治水土流失,要做好的核心工作应该是结合实际,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科学进行植被的种植,可以提高植被及蓄水保土能力,同时开具有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促进原生态群落的蓬勃发展。

4.3加强水流沙石治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对山区加强植被种植的同时,要对河流河床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定期进行沙石整治,预防滑坡与埋压现象发生。同时加强监督,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治理措施上,重点搞好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以及小型水保工程建设为主的人工辅助治理:利用生态修复手段,对水土流失现象较轻的地区进行治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严把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关,还要加强方案全面落实的督查,严厉查处破坏水土保持案件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4重视治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候,要兼顾旅游景点的设置。开展深入调查,对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设定和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对所治理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一线采集各类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基础。对地形图的绘制要清晰,便于开展工程的科学规划。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合理、设计可行。做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造就美好环境。需要强化建设队伍素质,制定高标准设计方案,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共建工作,较少资源浪费,使治理效果综合化,最大化,提高水土质量。

5、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措施

5.1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5.2实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雇用管护人员严格看管。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提高经济效益。

5.3在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强化造林治理。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5.4在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应用水平沟。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

5.5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

6、结束语

总之,目前的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导致的土壤退化、生态恶化、洪涝灾害等也日益增多。因此根据现状所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攻方向是治理和改造坡耕地,并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完成水土保持及生态自我的修复。

参考文献:

[1]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对策[J],河南水利,2009,(10)

[2]冯传杰,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J],水土资源研究,20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