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将相和》教学案例

申云芬

申云芬(黎城县南关小学山西黎城047600)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2-0084-02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围绕“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以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了“将相和”一个曲折完整的大故事。故事以将相之间的“和——不和——和”的过程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赞扬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显了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经过几年的训练,对文本中出现的生字学习已不再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本篇课文故事性又很强,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初读感知,基本上能够读懂故事的内容,但是故事内在关系较复杂,要深刻地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1.复习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在表达中的作用。

2.揣摩课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根据插图想象写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通过理解故事的意义,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围绕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出示:“和氏璧、召集、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荆条”八个词语。

学生齐读词语。

师:读完这些词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故事的画面呢?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画面。

师:请你把这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

一名学生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细品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小故事,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形象让我们肃然起敬。接下来,在“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中,将与相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通过八个词语的呈现,帮助学生联想故事画面,回顾课文内容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研读故事,感悟形象。

(一)研读“渑池之会”

1.出示学习提示:边读边想,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形象,感情朗读故事,能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注。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组内分享学习收获。

4.小组派代表汇报。

预设一:语段“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引导学生抓住“拼”字,感悟蔺相如大义凛然,顾全大局。

预设二:秦王没占到便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背景资料理解这句话。

从“人物、乐器、约见地点和两国实力”进行对照理解。

帮助学生弄清楚“上卿”一官职。

5.感情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语言,适时范读或和学生分人物角色读。

小结:“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背景都是蔺相如临危受命,以死相拼,结果都是以秦王的妥协告终。这样把两个故事连起来看,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更加明晰起来。

【设计意图:抓住蔺相如语言和动作,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对“拼”字的深入研读,品味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图片和原文以及背景资料的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妙用,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研读“负荆请罪”

过渡:渑池之会后,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是怎样表现的呢?

1.学生默读自学,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适时出示:

语段一:“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呢?

生:廉颇心眼儿小。

生:廉颇太看重官职了。

师追问:他有什么道理,说说看。

生:作为武将,廉颇可定要比蔺相如付出的多,他南征北战,甚至会付出生命,而蔺相如相比之下就好的多了。

师:你说的有道理。那么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我们来看《史记》一书中对廉颇有这样一段介绍。

出示:《史记》对廉颇的一段介绍。

师: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我们再来看蔺相如是怎么回应的?

3.出示语段二: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师:好好读一读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蔺相如不和廉颇斤斤计较,因为他想的是国家的利益。

生:蔺相如顾全大局,而廉颇就显得渺小了。

师:你能对比来读,很有想法。

4.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当时二人会说些什么呢?看图想象,如果你是赵王、秦王、百姓或者是随从,选择其一,写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5.学生交流写话。

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但读懂课文了,而且还能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三是深化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不仅得言,而且更主要的是得法。】

(三)读懂联系

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

小结:“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尝试着读一读《史记》中关于廉颇的故事,丰满对他的认识。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将廉颇知错就改

渑池之会相蔺相如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和和好同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