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五导”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3

注重“五导”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黄巧妹

黄巧妹

〔摘要〕在小学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中,学生开始进入学习写作的阶段。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许多老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五导”教学入手,探讨激发学生“乐写”的方法。

〔关键词〕第二学段习作五导激发乐写

小学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在整个习作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乐于表达,易于动笔,才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保持他们喜爱作文的热情。这一阶段的习作要求已由低年级的句、段过渡到段、篇,由认知事物的单一性过渡到认知事物的丰富性,而且有了抒发这种感情的需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每当谈起习作,大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觉得作文难写,无话可说。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引导学生仿文导说,授之以渔;生活导谈,积累素材;情境导设,丰富素材;作文导评,提高认知;优作导读,拓展视野,为学生提供“乐说”的平台,训练“会说”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从而为“乐写”奠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文导说,授之以渔

作文,就是把思想活动经过语言思维,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便成了文章。而文章,则是其逆反过程,把生动的文字表达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在阅读语言的同时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一开始要形成文章形式不那么容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指导,扶着他们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让学生“有章可循”,因此,适当挖掘课材内容,仿照课文的有关写法,引导学生进行仿文说话,便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捷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有机因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课文的内涵,设计说话内容。如设计“仿照式”说话:教《鸟的天堂》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大榕树”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教《海滨小城》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谋篇布局,过一把导游瘾,介绍《美丽的××城区》……很多学生都能仿照课文的叙述模式,一些学生还活用了很多语句。如中层生陈圳鑫这样介绍道:揭东城区的沿江路很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树木,有樱花树、榕树、柳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无论是晨光微熹还是暮色降临,这里总是聚集了许多人,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元极舞,还有的打羽毛球……好一派热闹景象。沿江路,成了揭东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见,让学生仿文说话,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一路航标灯。

此外,教师还可以“见缝插针”地设计“补充式”说话,如教《满山的灯笼火把》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搂”“拽”对“我”的关心后,可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此时,“我”又会说些什么;“扩(缩)式”说话,如教古诗《赠汪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意境;“情境式”对话,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可让学生表演小鬼和陈赓准备赛跑的情境……这样,通过多种途径的说话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说”为“写”做铺垫的目的,使说写紧密结合起来。

2生活导谈,积累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水,泉水丰盛,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的本质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内容写。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表现可活跃了,一清早到学校,就三五成群地围聚一团说个没完没了———“《江南Style》可好听了!”说着说着,便手舞足蹈地边唱边模仿歌手做起跑马步的动作来;“哎,我星期天去郊游。”;“嗯,这件事我真后悔。”……总之,凡是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都会成为他们谈论的焦点,他们都会娓娓道来,而且有声有色。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身边的人或事,引导他们在下课休息时间或实践活动课上谈个痛快,让老师、同学也共同分享。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性高,争先恐后畅谈着:什么“夏天溪边捉蟛蜞,弄得‘花脸猫’似的满身泥”;“问题做不会,剪头发做赌注”;“外婆病得好惨啊!”等等的话题,令人领略到无限的童趣,同时又让人产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感觉。然后,我又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把谈的内容记下来,用“我手写我口”。每当在查阅学生的“生活随笔”(用日记形式写下)时,都会感受学生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令人惊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无米下炊”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们体会到书面表达并不是件难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表达的感情是件愉快的事。实践证明:指导学生畅谈身边事,留意新鲜事,是积累材料的关键,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感可发”的有效途径。

3情境导设,丰富素材

快乐的活动人人愿意参与,人人津津乐道,如果将它引进语文课堂,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给学生封闭的学校和课堂注入一股清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怕作文心理,更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因此我采用了“情境作文教学”,在课堂上演示一个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生活,切实体验生活,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学生由此及彼,从而“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感之有物”。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课堂上我设计了小游戏。一走上讲台,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缺了个鼻子的小丑,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红的鼻子说了:“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的游戏开始了:要求同学们用红领巾蒙住自己的眼睛,拿着鼻子,转三圈后才贴鼻子。结果出来了:鼻子有的在嘴巴上安了家,有的贴在眼睛上,有的移到脸上……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声。事后,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跃然纸上,如《有趣的贴鼻子游戏》、《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难忘的一刻》等,看得我欣喜若狂,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

事实证明,不需要传统的说教,不需要太多的指导,那灵动的语言,那所受的教育,都在那一次迸发,这都缘于“情境的创设”!可见,情境创设,为写作注入了活水。

4作文导评,提高认知

提起作文评改,很多老师都为批阅学生的作文感到头痛,作文评改就像大山一样压在身上,忙得教师焦头烂额。往往是学生只瞅了一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等级就将作文本搁在一边,红红的眉批总评在学生的眼中成了过场,老师的汗水成了无用功。这暴露出教师的“高耗”和学生“低能”,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怎样才能走出这种现状,既让教师批改得轻松,又让学生从中受益?《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修改评价中提道:“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一般有自改和互改两种方式。作文互改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协作精神……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于是我进行“自主合作”作文评改的教学改革,尝试一种自主合作的批改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评议”,实行集体评议作文,激励人人参与,合作学习。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然,在第二学段让学生评议别人的作文,实在有些难度,教师可先辅导他们,指导学生运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认真阅读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互改互评。首先改正用字(错字、别字、不规范字、掉字添字等)、用词(表述不当、生造词语)、用句(语法、逻辑、习惯等)、标点。其次根据主题的需要对详略、句段进行增删或调整。第三对优美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评价,并在旁边写出体会、理由,对作文中的闪光点做好标记。第四进行作文整体评价,结合“作文评改的切入点”写出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评语,可以从字、词、句、主题、写法等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感受等。最后给出一个合理的等级。

另外,针对不同题材作文指导学生做出不同的评改。以叙事为主的作文,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叙事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经过部分是否具体清楚。二是从文中表现人物的词语、句子去评析。三是所写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①所写的人物是否是主要人物。②看作者是否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作文,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①作者观察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②作者观察的方法以及联想。③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应用文为主的作文,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①格式是否正确。②语言是否简洁、准确。如教学第七册“积累•运用二”的作文练习:写一个熟悉的人,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反映人物某方面的品质。在引导学生誊写成文之后,鼓励他们大胆读出自己的文章,让众人共同评议。同学们在聆听了黄晓东同学读出的《我的同桌———耿浩》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针对文章的不足,对照修改条文,提出一己之见:晓萍同学提出应把耿浩的外貌写形象点,突出胖乎乎的身子,准是妈妈特疼他,总往他嘴里塞吃的。王冬提出在突出耿浩的“学习认真用功”这一方面选写的例子代表性不强,可把上次不小心把作业本忘带而难过得呜呜直哭,弄得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是被谁欺负这一实例派上用场,既真实,又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评议作文,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又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5优作导读,拓展视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只依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推荐介绍相关读物,因为学生掌握知识就如蜜蜂采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把目光涉猎到课外读物上,借助课外读物拓展视野,为写出更生动、更有层次的作文贮蓄能量。如教《少年闰土》时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自传》;教《倔强的小红军》时可引导阅读有关抗日战争故事……并指导他们做简单的读书笔记。为了满足学生读课外读物既要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许这一心理特点,我定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每周的活动课开展读书汇报会、“故事擂台”、“佳作共品”、“老作新说”、“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乐景中口述优作、畅谈心得、领会佳意。像雅号曰“书仙”的杨湘荣在一次故事擂台赛中以一个《阿凡提智斗国王》的故事逗得大家前俯后仰之后,后来又去参加学校的“故事演讲赛”,结果夺得了校性第一名。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之余,他的阅读兴趣猛增,表现出来的是作文立意新颖、语句流畅生动,充满独特创意,在一次校性的征文比赛中,他的《拔河比赛》又夺得了一等奖。可见,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的营养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教师扎实抓好“仿文导说,授之以渔;生活导谈,积累素材;情境导设,丰富素材;作文导评,提高认知;优作导读,拓展视野”“五导”环节,激发学生“乐说”,促进学生的“乐写”,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颖.尊重个性张扬个性

2肖珍光.怎样激发学生乐写、善写作文

3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