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现状认知调查

/ 2

湖南省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现状认知调查

申玉华1,李庆宇2,叶淑姿2,文雅容3,过欣彤3,通讯作者:

湖南长沙,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邮编:410219

作者简介:申玉华,(1995年04月25日—),长沙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在校生,邮箱:941124316@qq.com

通讯作者:邹学敏,长沙医学院副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职业卫生与健康方面研究,邮箱:865403933@qq.com

基金项目:长医教〔2017〕18号—038

摘要:目的通过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环境认知情况的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态度的现状认知程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医学院和北津商学院17级5个不同专业学生共500名,将其分为医学组和非医学组,使用相关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结果本调查首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资料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还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环境意识及其行为开展了调查和比较,结果发现环境行为评分、环境意识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问题,接触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也就对疾病的病因更加了解,也会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的更为透彻,也更加了解,能够明白良好的环境行为不仅对自身、还会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中文关键词:医学生;非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则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环境价值的认识,亦即环境意识水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环境意识水平必将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开展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了解其对环境认识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长沙市望城区长沙医学院和北津商学院17级5个不同专业学生共500名。每个学校250名学生,每个专业50名。其中长沙医学院所抽取的学生均为医学相关专业,将其作为医学组;而北津商学院所抽取学生均为非医学相关专业,作为非医学组。

1.2调查工具参考文献,然后制定相关问卷开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环境行为、环境意识3部分。

1.2.1基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父母最高学历。

1.2.1环境行为调查量表:该量表主要从消费行为、生态管理行为、说服行为和公民行为这四个方面去评价研究对象的日常环境行为,对每个题项叙述的内容进行采取5级评分制,1-从没做到、2-偶尔做到、3-约半做到、4-大多做到、5-每次做到,共包含20个问题,问卷满分为100,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环境行为参与的热情越高,主动性好。

1.2.3环境意识调查量表:通过因子分析获得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七个主因素,然后请被调查者根据对环境概念、现象的认识进行选择,1-从未听说;2-只听说过;3-不确定;4-了解一些;5-很了解。参照已有研究成果和问卷实际情况,把上述7个因素的所有得分相加,所得和即为本测验的最终得分,1、总分125~150分之间:环境意识认知优;2.总分115~124.9分:良;3.总分95~114.9分:中;4.总分为80~95分:及格;5.总分在80分以下:不合格。问卷中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环境教育意识是很强的,对环境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1.3调查方法由经过专家培训合格的课题组成员在老师的陪同下负责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以不同专业学生单位,在老师的帮助下,以发放问卷的形式的收集资料,调查前需向接受调查的同学讲明参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开始调查,每位参加调查的同学需独立完成问卷的全部内容,当场收回。

1.4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l8.0建立数据库并分析,多组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两两之间的比较使用卡方切割的检验方法,检验水准取0.05,双侧概率。

2结果

2.1两组学生基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本调查首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资料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其中发现年龄(t=1.32,P=0.18)、性别(X2=0.34,P=0.56)、家庭月收入(X2=1.29,P=0.25)、父母最高学历(X2=0.79,P=0.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对比表

2.2两组对象环境意识及行为的比较

本研究还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环境意识及其行为开展了调查和比较,结果发现环境行为评分(t=7.40,P=0.00)、环境意识情况(X2=25.31,P=0.00),差异显著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两组研究对象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对比表

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前提,为我们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1]。据统计,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10类,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资源短缺、海洋污染等[2]。大学生群体作为21世纪各国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拥有相关环境保护意识和掌握相应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14]。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课程与实践标准,而中国在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摸索与逐步提高的阶段。有专家表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即环境意识越强,环境行为越积极,而环境行为越积极,则可以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环境意识。

本研究首先调查了医学组与非医学组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发现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状况和家庭受知识教育水平这几方面上没有较大的差异,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然后研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开展调查,发现医学组大学生其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与非医学组大学生相比都更优异。环境行为评分高则表明其对公益活动足够重视,在遇到环境问题时有勇气去解决,同时也能很好的利用周围的相关行政部门或者媒体反映和解决环境问题;而环境意识程度好也说明医学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欲望去学习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在环境问题上能明辨是非并且有很强烈的正义感。研究分析医学组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问题,接触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也就对疾病的病因更加了解,也会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的更为透彻,也更加了解,能够明白良好的环境行为不仅对自身、还会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环境认知情况,呼吁大学生对环境的重视及增强环保意识,可以将这一群人作为环保教育的领军人物,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周围人群,从而促进人们加入环保从我做起的大队伍中。

[参考文献]

[1]海兰.中日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6,(04):64-67.

[2]郎君立.中医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调查[J].高教学刊,2016,(20):39-40.

[3]李静,张丽青.医学生环境意识与行为现状及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8):31-32.

[4]彭远春.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1,(01):104-109.

[5]王彬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

[6]郭彬.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