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伊丽努尔•,阿不都热依木努尔比•,

伊丽努尔•阿不都热依木努尔比•吐尔送(通讯作者)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察布查尔县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新疆察布查尔8353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835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与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一2013年5月分娩总数9003例作为观察对象,发生产后出血90例,采用容积法及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分析筛选出与产后出血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阴道顺娩组出血发生率0.34%(21/6003);产钳助娩血发生率2.61%(51/1950);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71%(18/1050)。产钳助娩和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道顺娩组(P<0.05)。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占60.00%(54/90),胎盘因素占18.87%(17/90),软产道裂伤占13.33%(12/90),凝血功能障碍占7.77%(7/90)。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明显高于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重视产后出血的危害性以准确判断产后出血原因,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诊疗措施对保障产后出血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分娩围生医学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30-02

产后出血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500毫升,而超过1000毫升的出血为严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宫缩以及胎盘因素,往往难以迅速作出准确鉴别诊断及处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90例严重产后出血的患者,重点探讨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以更好地预防及处理严重产后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05年1月一2013年5月分娩总数9003例,发生产后出血90例,发生率为1.0%。年龄在19~43岁,平均年龄为27.1岁;孕周最小35周,最大43周,平均孕周为(37±2)周;初产妇60例,经产妇30例;单胎87例,双胎3例;孕次最少1次,最多7次。年龄19~25岁65例,25~30岁者17例,30岁以上者8例。

1.2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失血量以容积法和称重法测定,临床诊断标准参见《妇产科学》(第七版)[1]。

1.3出血量估计测量方法(1)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立即置聚血器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h取出,测量收集出血量;另外纱布规格统一10cm×10cm,全部湿透为50ml计算;回病房后以带称产妇专用尿布测量出血量。上述24h累计总和为总出血量。而院外分娩出血量按照据病史提供者、经治医务人员提供资料及入院检查患者休克指数状况等估计。(2)剖宫产:手术中负压瓶内除去羊水为估箅负压吸引出血量;手术中方纱以100ml量计出血量;回病房观察与阴道分娩相似。24h累计出血量为产后出血总量。

1.4统计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阴道顺娩组出血发生率0.34%(21/6003);产钳助娩血发生率2.61%(51/1950);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71%(18/1050)。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产钳助娩和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道顺娩组(P<0.05)。

2.2出血原因:宫缩乏力占60.00%(54/90),胎盘因素占18.87%(17/90),软产道裂伤占13.33%(12/90),凝血功能障碍占7.77%(7/90)。因此,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明显高于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后出血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是10.5%,病死率为1%[2]。我国产后出血协作组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毫升为产后出血,国外传统定义产后出血为阴道分娩达到或超过500毫升、剖宫产达到或超过1000毫升[3]。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总体上剖宫产及产钳助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顺产。本研究发现:阴道顺娩组出血发生率0.34%(21/6003);产钳助娩血发生率2.61%(51/1950);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1.71%(18/1050)。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产钳助娩和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道顺娩组(P<0.05)。由于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增加以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只有通过加强对孕产妇的宣教、进行规的产前筛查,并改进剖宫产和产钳助娩的操作技术,才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国内文献报道由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占60.9%,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位列第二[4]。本研究发现:宫缩乏力占60.00%(54/90),胎盘因素占18.87%(17/90),软产道裂伤占13.33%(12/90),凝血功能障碍占7.77%(7/90)。因此,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明显高于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除了注意宫缩问题外,也需要重视检查胎盘的完整性,明确有无胎盘粘连、植入等因素存在[5]。宫缩及胎盘因素常共同存在,宫缩乏力加重胎盘等出血;而值得临床重视是胎盘等因素又继发宫缩乏力进一步加重产后出血量。临床上测量加估计的出血远低于实际出血,出血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测最出血量才是负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肖兵,熊庆.产后出血诊疗进展.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4.

[3]李娟.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3):336-338.

[4]赵少飞,孙晓峰.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防治措施的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Z003,19(5):2801.

[5]钟文筠.严重产后出血临床分析.河北医药杂志,2011,33(13):1965-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