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传统音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音乐课中的传统音乐教育

周白玉

----如何适应学生审美需要和审美特点

周白玉江苏省灌南县教育局2225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如何适应现代中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特点。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代中学生审美

新课程改革提出:“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这一重要理念,要求教师立足地区资源,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让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同时从感性上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地方传统音乐的认识,促进地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那么,传统的音乐教育如何适应现代中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特点?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新音乐,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排斥。

如新民乐,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乐,也不单纯是流行音乐,它是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也就是集民乐的炫技与流行音乐的伴奏于一体,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虽然新民乐不能算传统的中国音乐,但是这一形式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利用新音乐,认识传统音乐的个性。

把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相融合。

在学生爱听新音乐的基础上,把传统音乐和新音乐同名作品进行比较,如:传统二胡曲《赛马》和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赛马》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其对比异同。让学生逐步的认识:传统二胡曲《赛马》是根据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是将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使乐曲既有欢快奔腾的场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拨奏和连奏的技巧运用,使乐曲显得生动活泼。而女子十二乐坊演奏《赛马》在保持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使用流行音乐风格——电声音乐伴奏,使得音乐更具新颖,动感更强,音乐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引导学生归纳出传统音乐是不会过时的,新民乐是在传统音乐上的继承和发展。

把有中国戏曲韵味的流行音乐与中国戏曲音乐相融合。。

戏曲也是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现在学生接触戏曲的途径较少,所以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不是很浓。在教学时适当播放一些优美的有中国韵味或中国戏曲的旋律、歌词的流行歌曲,如:信乐团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东风破》、《故乡是北京》、《霍元甲》、《千里之外》、《江南》、《曹操》、《刀马旦》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明星崇拜,转而对戏曲音乐本身的关注,从而认识戏曲音乐的美,更有效地教育学生感受传统音乐中的美妙。

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因此教学中既不能脱离于本民族的传统的和对传统音乐的接受,也不能撇开世界音乐文化来单谈我们的“传统音乐”。以新音乐为桥梁,拉近学生和传统音乐、世界音乐之间的距离,让传统不再遥不可及,让未来不再遥远,让学生真正融进音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