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根本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正确认识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根本性作用

李存清刘贤万

中共泗县县委党校安徽宿州234300

摘要:教育扶贫为精准扶贫奠定了政策基础;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才能真正的“挖断”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穷根”。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根本性作用

一、引言

当前,全国性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决战决胜冲刺阶段。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千千万万的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走出寒门,我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亲身体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最艰苦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系统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有着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七年的知青岁月,习总书记才有了这些非常接地气、暖民心的爱民情结和朴实语言。

二、正确认识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根本性作用

(一)教育扶贫为精准扶贫奠定了政策基础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首先必须有精准的扶贫理念才能去用心地寻找扶贫政策。

对于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或者老少边穷地区的致贫原因要有精准的认识。对这些地区的贫困现状和历史渊源真正地把脉问切,应该发现,在实施扶贫过程中,不能简单盲目、“输血式”的给钱、给物,而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人”本身的问题才是“王道”,即着眼在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的培育上下功夫。即做到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也就是说要把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等等提高起来,就是说要把实施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人才发展战略有机的融合,将其放在扶贫战略的首位去研究制定扶贫规划和扶贫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地创新扶贫理念、奠定精准扶贫的战略性政策基础,为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奠定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教育扶贫与扶贫开发是重点通过教育这一系统工程来提升贫困人口的质量与人口的素质。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精准扶贫教育为先,才能算是真正地抓住了扶贫攻坚的牛鼻子工程。

(二)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直接性、基础性地位。教育扶贫的终极目的是让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和动力,它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形式。它能让穷孩子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启迪思想、启发生活,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扬起生活的风帆,懂得责任与担当,甚至造福整个家庭及家庭的未来。

笔者作为扶贫攻坚的直接参与者,曾带领县委党校研究中心的教科人员对我县农村贫困的文化程度构成进行了系统的样本分析。贫困人口中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0.06%,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占1.97%,小学及初识字的高达49.47%,文盲率也高达48.59%。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57年,贫困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则为2.29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造成新一代的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计划,更谈不上管理能力。外出务工收入也因能力不足与非贫困人口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低,因而也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直白的说,贫穷就是来源于愚昧。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顽固不化的观念意识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在穷困潦倒中挣扎煎熬的最主要原因。他们生活清苦,没有能力也不愿将维持生活的钱与物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于是孩子们没有了改变自己的“筹码”,就只能沿着父母祖辈贫困的老路茫然前行,在贫困的“泥潭”里无休止地艰难挣扎。

知识改变命运。贫困无助的人生需要教育的强力介入。铲除愚昧,挖断贫困的“根”靠教育;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上一个不能少靠教育;向贫困者灌注发展创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理念思想更是靠教育;增强贫困孩子敢闯敢干的底气,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利靠的也是教育。

当然教育扶贫并不是让每个农村贫困儿童都去挤“独木桥”、拼高考、上大学。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的上好书,接受完整系统的良好的教育,使更多的孩子能通过学习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拥有一技之长。起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共享社会主义中国大家庭的温暖。

(三)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知识助推成功。教育扶贫的强力介入,帮助更多的农家子弟通过读书,融入城市,享有阳光幸福的生活,成就辉煌的人生。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她恢复了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尊严,改变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更改变了万千学子特别是农家子弟的命运。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国人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活跃在政界、军界、商界、科技界的栋梁与精英有多少来自于农村,来自于贫穷家庭的孩子。对于生活在贫困农村的寒门子弟来说,高考是最便捷、公平的成功之路。白岩松在郑州曾说过,“没有高考,谁能拼过官二代、富二代。”

有人说:“考取一个大学生,至少能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命运。”这种教育导向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贫困子女的成功导向。江苏省南通市原教育局长王炎斌曾感慨地说,南通市在江苏的政治版图和经济总量中并无任何优势,但每年有达3万多名中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其中80%是来自于农村。家长们的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高考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所以对南通来说,教育确实是一项情系万户千家的富民工程。我想,无论何时这种说法都是完全正确且令人感动的。

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认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就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稳定持久脱贫的战略性工程。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寒门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有可能“拯救”自己,给整个家庭带来生机与希望。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增加了输入更多的人才资源、输入了正力量。从国家层面来看,壮大了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不是空议奢谈。从脱贫攻坚的层面上来看,教育的精准扶贫,正是最直接最简捷的精准扶贫。

三、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根本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曾做过清醒而冷静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培养出来是根本之策。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科学部署、精心设计下,相继出台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系列教育扶贫惠民政策。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中央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高校定向招生计划等“特惠”政策。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渴望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能在实际工作中,读懂、吃透弄清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用心用力、尽职尽责、用对用好、用到位用到实处教育扶贫的各项政策:推进学前教育向贫困农村延伸,不能让穷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兜住义务教育的国家底线,一个不能掉队,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职教优势,实现“输出一个,脱贫一户”;充分挖掘普通高中在精准教育扶贫中的“改变命运”和“挖断穷根”的终极作用。

教育扶贫还要充分体现特殊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且易辍学,又难以管理。这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突出的特点之一,所以也应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当地基层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包保干部等要通过强制报告制、控辍保学责任制、结对帮扶机制等多种方式方法,从制度、情感、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

四、结论

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才能做到“小康路上,不少一人”。所以,我们要多把目光投向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多一只慧眼、多一份善心、多一份关爱、多一双善手,助寒门子弟、帮贫困孩子跨入理想学校的大门,掌握一技之长。让这些出自农家的“金凤凰”飞的更高、更远,助推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国家昌盛。

参考文献:

[1]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RenminUniversityofChinaEducationJournal,2016年02期

[2]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当代职业教育ContemporaryVocationalEducation2014年01期.

[3]袁利平万江文.我国教育扶贫研究热点的主题构成与前沿趋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201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