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

/ 2

急性脑梗死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

阴育红金鑫(通讯作者)张瑞荣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638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与亡故组,比较各组病人发病第1、7、14、21天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脑梗死病人发病第1天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生存组病人随着病情好转,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亡故组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随神经功能评分恶化呈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神经功能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66-02

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不仅是血管炎症的标记物,而且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和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研究[1]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显著相关。急性脑梗死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各种致炎因子、增殖因子释放[2],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后修复。本研究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hs-CRP的变化,以探讨hs-CRP与脑梗死发生及病人病程发展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本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638例,男310例,女328例;年龄(70.2±8.3)岁;住院天数(14.5±6.1)d。按预后分为生存组522例和亡故组116例(病死率18.1%),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而确诊,均有各种程度表现的意识障碍、头痛、偏瘫,将凡是能影响hs-CRP变化的因素包括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及3个月内曾有急性脑梗死病史者给予剔除。

1.2治疗措施均按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进行治疗[3]。

1.3观察内容在发病第1,7,14,21天分别采集8mL外周静脉血(分别做血常规、生化、测hs-CRP),其中一管3mL血离心后低温保存在-70℃冰箱,最后成批检测hs-CRP;同时对病人进行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

1.4hs-CRP测定采用RCH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仪,运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试剂盒为美国Beckman公司原装进口(正常参考值:<0.06mg/L)。

1.5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各组间hs-CRP的动态变化采用方差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生存组病人治疗期间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逐步得以改善,发病第7天与第1天,发病第14天与第7天,发病第21天与第14天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亡故组病人治疗期间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则进行性加重,其相邻观察天数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病人的临床特征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生存组病人在发病后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发病第1天(P<0.05),亡故组病人在发病后第14天的尿素氮和肌酐值明显高于发病第1天(P<0.05),但其他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病人的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血胆固醇、尿素氮和肌酐值均明显低于亡故组(P<0.05)。

2.3hs-CRP动态变化病程中,生存组病人hs-CRP呈逐渐下降趋势,亡故组呈逐渐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反应蛋白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有研究者发现在炎症或组织损伤、坏死的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出现一种非抗体性蛋白质,它能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成分C多糖体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故名为C反应蛋白[4]。CRP是一种γ-球蛋白,它是在白细胞介素6(IL-6)的介导下由肝细胞产生,其产生的同时会诱导白细胞趋化和粘附相关的粘附分子的表达,当炎症存在时,炎细胞侵润并释放内源性介质,刺激肝脏加速合成CRP。CRP除了是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坏死的一个非特异性和敏感的血清学指标,其本身还具有促炎反应及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

有报道[5]在急性脑梗死老年病人CRP升高者预后不佳,CRP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CRP是脑梗死病人病变程度指标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存在脂质聚集,而且是一个低水平的慢性炎症过程,其形成性质是由血管多种病变引起的复杂全身性炎症性疾病[6]。CRP对低级炎症反应状态的预测不敏感,但hs-CRP能较准确反映低水平的炎症,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的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水平,从而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危险性[7]。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存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以逐步改善外,其hs-CRP值在发病后24h达高峰,与报道一致[8]。随病情好转,其数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死亡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则进行性加重,hs-CRP值呈上升趋势,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管炎症反应程度与脑梗死预后有关。同时,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病人处于应激状态,各种炎症介质释放,hs-CRP呈反应性上升。通过hs-CRP动态观察,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参考文献:

[1]周伟君,童建菁,叶静,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6):325-328.

[2]ElkindMS.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stroke[J].Neurologist,2006,12(3):140-148.

[3]AdamsHPJr,AdamsRJ,BrottT,etal.Guidelinesfortheearlymanagementof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StrokeCouncilofthe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J].Stroke,2003,34(4):1056-1083.

[4]BiasucciLM,LiuzzoG,CaligiuriG,etal.Episodicactivationofthecoagulationsysteminunstableanginadoesnotelicitanacutephasereaction[J].JAmCollCardiol,1998,32:1295-1304.

[5]MasottiL,CeccarelliE,ForconiS,etal.PrognosticroleofC-reactiveproteininveryoldpatientswithacuteischaemicstroke[J].JInternMed,2005,258(2):145-152.

[6]刘晓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浆hs-CRP、vWF及其裂解酶含量改变的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27-829.

[7]袁惠敏,杨卫红,张江蓉.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浆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和炎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2):903-904.

[8]ChristensenH,BoysenG.C-reactiveproteinandwhitebloodcellcountincreasesinthefirst24hoursafteracutestroke[J].CerebrovascDis,2004,18(3):2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