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冲突中解析课堂上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1

从师生冲突中解析课堂上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谢华利

谢华利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727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中学生对老师攻击行为的观察,以几个典型案例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我们发现高中生在学习中存在功利心态、班级不良氛围下的权责分散、对相对弱势教师的凌弱心理、对先前老师不满的刻板印象、青春期叛逆等先在心理因素影响着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出现攻击行为。

关键词:师生冲突攻击行为成因分析

一、功利心态作怪

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具有功利心态。在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前,通常会思考“学这个东西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心态自然使学生以势力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老师。语数外是必考科目,这些老师也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其他文理科目老师就看情况了。我在带高一学生时,专门关注这一问题,一部分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会在有意选择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显著变化。

进而推之,文理分科以后,这种心态使得在文科班上理科科目的老师和在理科班上文科科目的老师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吃力。这些学生认为反正高考不考,学了也没什么用,课堂中学生睡觉情况较多。不学“没用”的学科,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而老师自然希望学生都能认真听课,这就与学生的学习心态形成了冲突。这种不同的期待效应必然导致行为冲突的形成。

二、从众情况下的课堂权责分散

在前不久《今日说法》报道的广西温江村出现多人因抢劫获刑的案例中,一个仅17岁男孩在等母亲回家过年的三天里抢劫,伤人致死。事发后,男孩母亲都不能相信。这个男孩胆小懂事,却在同村人怂恿下犯事。除了所受教育少这一原因外,在多人伙同的情况下,权责的分散心理也是其行为模式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心理行为模式也广泛存在于课堂之中。

当一个班级形成了对老师某些行为的不良情绪时,任何个人对老师的冲突表现都会在心理上获得其他同学的支持。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尤其要注重班级氛围的形成,这对后期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很大影响。

三、凌弱心理

以本校为例,在几起严重的学生攻击教师的案例中,基本为女教师。在课堂中,女老师如果遇到不服管理的学生,一般会采取训斥、站立等惩罚性的方式。而这些对学生尤其是男学生来说已无足轻重。一些男生会认为女老师在体力上无力与之对抗,因此会出现一些肆意妄为的攻击行为。相应地,身材魁梧的男教师受到学生挑衅的较少。因此,我建议学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有威慑不良学生的规定,并从心理上断绝其“恃强凌弱”的心理。

四、固有师生关系中的刻板印象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听不懂老师善意的话语。他们在老师好心指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时,反而是对老师怒目而对。这更加激起了老师对这种学生的反感,也会导致师生冲突升级。我曾试图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发现这类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遭遇了师生关系的挫折。这些挫折,导致这类学生对他所遇到的老师形成了刻板印象,在此后的师生关系中便对老师采取敌对的应对模式。

在我了解到的几十个受过暴力教育经历(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则要受到棍棒教育)的学生中,他们大多数在高中生活学习中存在困难。尤其是在高一入学时,经常以不满的眼神回应老师善意的引导。这类学生习惯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老师找碴,长期的负性情绪很容易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攻击行为。

对这类有着不良经历的学生,建议老师能有更多耐心,帮助学生转化对老师的认识。这样,学生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五、青春期叛逆性格

16、17岁处于青春叛逆期,而高中学生大致也是这样一个年龄段。在师生冲突中,学生攻击行为与叛逆期有很大关系。学生不仅对老师,甚至对自己的家长也会扛上,似乎这成了老师容忍学生的一个正当理由。在学校课堂冲突的观察中,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会以攻击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成人感。

作为家长、老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在一定情境下要满足他们的成人感,如放宽活动的空间,交给他们一些事情去做。这样,可以引导这一阶段的孩子正确对待自身的这种心理变化,认识成人意味着什么,学生才能相对平稳地度过这个“疾风骤雨”时期。

由对师生冲突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上案例或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能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激发了学生的攻击行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班级氛围以及成熟的教师应对师生冲突机制都将有益于化解这类问题的发生。作为教师,我更希望得到更多一些学生的认可,校园更多一份和谐。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