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探讨

鲁芳

鲁芳(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针对当前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的现状,谈了谈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教育统计学教学改革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致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成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地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地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