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血清标本外观检查与临床结果分析

/ 2

实验室血清标本外观检查与临床结果分析

柯三林1王乐2

柯三林1王乐2

(1辽宁省东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东港118300;2辽宁省东港中医院辽宁东港118300)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60-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许多医院都引进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生化检验的测定精度和准确性有了提高。但是血清标本的外观检查逐渐被人忽视。

检验人员很少仔细观察标本,全靠仪器操作,这样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被传染的机会,但对标本异常有些不能察觉,这对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非常不利,也对临床的某些检验结果造成重大误差。本文仅对实验室血清标本外观检查与临床结果的重要性作如下分析。

1血清外观异常种类及可能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健康人正常饮食条件下空腹血清标本颜色为淡黄色透明。常见空腹血清标本外观异常的有脂浊、黄疸、溶血、色浅及其他颜色等。

1.1脂浊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脂浊主要由乳糜增多引起,它对比色或比浊法干扰很大。脂浊可散射光线,对吸光度产生正干扰。即使是使用两点法或连续比色法(速率法、动力法等)也不能完全排除脂浊引起的干扰,如酶法测定血清钙、肌酐、碱性磷酸酶和双缩脲法测总蛋白等,在pH=10以上的强碱性环境,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可逐步皂化,使血清逐步变浅,吸光度下降,对结果造成误差。其次,乳糜微粒所占容积、除甘油三酯测定外,几乎对所有血清成分测定都产生负误差。如果是存放的标本,乳糜微粒上浮于血清标本上层。取样时,因下部有血块和细胞不能混匀,直接从上层血清取样,这样的脂浊引起的误差会更大。

1.2黄疸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干扰胆红素的黄色对比色分析的干扰已为大家所熟知,尤其是对反应结果产生黄色或红色化合物的比色分析影响很大。另外,胆红素作为一种还原剂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有干扰。

1.3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1血红素的红色对比色分析产生正干扰,这种干扰可用标本空白或两点比色法等得以部分消除,但胆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测定试剂的一些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高铁血红素成为黄褐色,对两点比色法造成一定干扰。

1.3.2血红蛋白对蛋白质分析产生正干扰,血红蛋白还可对重氮法测定胆红素产生负干扰。

1.3.3红细胞中高浓度钾,LDH,AST,RACP等,随着溶血进入血清,使血清中这些物质的浓度增高,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物质,随着溶血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亦不能忽视,尤其是重度溶血时。

1.3.4引起值得注意影响项目有:血清铁升高、GPT升高可轻度影响增加总蛋白、白蛋白、血清磷、血清镁、血钙和酸性磷酸酶等,为此溶血可以严重影响测定结果。

1.4血标本其他异常外观

1.4.1血细胞减少健康人血细胞约占全血的50%左右,高速离心情况下,如血细胞部分小于30%,主要见于各类贫血病人,有时也出现于临床输液同侧静脉采血,血液被输注大量的液体而稀释,血浆和血清颜色常变浅,这种现象常在抢救病人时发生。

1.4.2药物和染料引起的异常颜色。

2血清外观检查在生化检验质控上的意义

2.1发现和估计一些生化检验结果的系统误差并采用适当措施加以消除或减轻。

2.1.1如前述脂浊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对许多生化检验结果有正干扰和负干扰。在外观检查时发现脂浊血清时,可根据脂浊程度对生化检验可能产生的干扰作出估价。

2.1.2黄疸血清中的高胆红素浓度对一些生化检验结果有重大干扰。如在外观检查时发现是黄疸血清,可采用a:除蛋白,b:加胆红素氧化酶或高铁氰化钾等。氧化剂预先将胆红素氧化成稳定的氧化产物胆褐素,可大大降低或消除胆红素的干扰。

2.2有利于发现纠正一些检验操作过程的偶然误差和差错,如在外观检查时为脂浊血清,提示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是黄疸血清提示高胆红素血症。若检验结果与外观提示不一致,应查找原因,如果仍然如此,有可能是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脂浊,或是药物、染料的黄色造成假性的“黄疸”血清。在进一步验证中有可能发现和纠正操作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和差错。

2.3发现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差错

2.3.1临床在抢救病人时常在忙乱中从输液同侧上端静脉采血做电解质、肾功能等检验,这种血液标本因被输注液体稀释,血清颜色变浅,红细胞明显减少,提示检验人员应注意鉴别标本采集有无错误。从检测结果上看,如输注糖盐水时则血清钠、氯和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其余成分则明显偏低,为此可以做出判断。

2.3.2如发现血清呈现绿色或红色等异常颜色,有可能是染料污染(如注射器、试管等),靛氰绿排泄试验期采血过程中人为造成溶血。如果是明显绿色或红色等异常颜色,说明污染或溶血严重,将对很多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时应重新采集标本进行检查。

上述中可以看出血清标本的外观检查对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全自动生化机器检测时代亦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魏明竟,等.应重视血清标本的外观检查.临床检验杂志,1996年.

[2]张丽霞.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