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陈雪梅

陈雪梅(盘锦市兴隆台区第一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1.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结论的传授和方法的运用,学生偏重于模仿,这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筛选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推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因此我校在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方面,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的两个方面:初步的了解教材的基本方法——搜集、甄别、整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基本的思考能力——分析和综合运用教材,理解、解释与评价教材及其相关问题的能力。《标准》强调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教材、提取信息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这几种能力。所以,根据《标准》的要求,学习要使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教材,使学生掌握认识教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激发起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由此,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课标》要求,就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设计,甚至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基于这样一种改变的诉求,就是得教学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就像《课标》中的学法篇所阐述的“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

以我校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生微机房”以及教师博客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开设“E课堂”,探索符合二期课程改革理念和适应现代社会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教师的电子备课室、教师博客课堂以及学生微机房教育教学实践“兴隆台区第一小学”师生博客园地,是一个供师生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知识,融汇情感的网络综合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在课余时间的关于教材、知识、问题的一个信息交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扩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融洽了师生的交流的氛围,促进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利用贯穿于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从而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变的新教学方式的尝试。

2.1课前准备阶段: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老师在学校的学生微机房备课室开设一个课前预习讨论区。将本课的重要问题和与本课有关的资源进行上传,并向同学们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结合老师所提供的预习资源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学习平台,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如PPT、网页)上传,借助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成果的相互交流。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在这一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一问题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和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一课前预习阶段,老师可以一方面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进行有重点、有目标的再设计,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效果的实现。

2.2课中的实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对具体的问题讲解,可以实现声、光、影相结合的信息传递,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或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对课程重新的设计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地讲解,解除学生的疑问,也可以让在预习中对问题理解和回答较好的同学对问题进行讲解,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

2.3课后环节:课后环节,教师根据课程预习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结合出现的问题,重新将课程进行有重点的再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完整教案和课件上传到系统上,上传时注意教学流程与具体的前后顺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将与课程有关的练习题(可以是选择题、问答题、材料题)进行上传,并可对问题进行时间、答案上的设置。如试题的发布时间、答题限定时间、答题的次数和是否显示正确答案等的设置,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知识巩固。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限的,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宽历史视野。教师利用“Bb系统”的多媒体平台和存储功能,将历史资源包括视频、网页、电子书、音频等上传导系统上。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借助网络的拓展学习,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实现了教学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拓展,使实际的课堂得到了延伸,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际的内容。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和反思,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解决在学习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从而生成新的情感、认知与技能。

3.信息技术平台对教学新方法尝试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的实践尝试,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样的教学,教师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从而真正的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多媒体,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可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应用多媒体,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应用多媒体,能促进学生感知、观察、思维、想象,同频共振,使学生完成"感性--理性--实践"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