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国字”难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日语中的“国字”难题分析

邓景涛

---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解读

邓景涛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在日语学习中,“国字”是熟知汉语的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天敌”,不会读,不知其含义,但“国字”又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日本汉字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日本特有的汉字文化气息。本文将对日本“国字”进行简单介绍,首先说明“国字”是什么。然后,解析“国字”产生的原因;之后介绍“国字”的现状和常用国字;通过以上步骤探究“国字”在日语中的历史意义,并解析其学习难题。

[关键词]“国字”历史原因难题分析

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或其他读物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生僻汉字,这类汉字在中文字典中都难查找到。比如三增峠之战(1569年10月6日-10月8日,三增峠即为现相模原市津久井町根小屋爱甲郡爱川町三增)中的这个“峠”字中文里就没有,这是日文中独有的汉字。在阅读时,偶尔我们也会发现同样一个字,日语原文和翻译之后的汉语不是同一个汉字。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渊,日文中写的是“小渕”(kobuchi)。上例中,一个是中文里根本没有而由日本人自造的汉字,日本人称之为“国字”;一个是中国原来的俗字,今称异体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但后来不再使用了,所以很多国人认为是日本人造的外国字。上面提到的“渊”字,日语写作“渕”,看起来很陌生,其实是个“国产字”,即是唐代的俗字,现代的异体字。该字现在即便在日本也很少使用。

一、何为“国字”

江户时代的大学者新井白石在其《同文通考》里早给“国字”下了个定义,就是“国字”一定要是日本独有的。即不仅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自己创造的,而且必须是中国没有的。有些虽然是中国汉字,但其日语意思完全不同的汉字,也不能称作日本的“国字”。在“国字”创作过程中,有些是日本人不知道中国已经有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的汉字,便自己编造出来一个近似的汉字,之后又发现已有这样的汉字,而且意思可能还不一样,这种汉字也不能称作日本“国字”。“国字”大多以训读为主,也有少数音读的。例如:“働”(はたらく.どう)是音训读皆有的和制汉字;“腺”(せん)和“鋲”(びょう)是只有音读,而没有训读的和制汉字。所谓日本“国字”有很多种说法,但现在公认的有以下三种解释:1、日本国的文字,包括汉字、假名等用来记录日语的所有的文字符号;2、日本人创造的假名,以区别于由中国传过去的汉字;3、日本人模仿汉字的结构自造的、独一无二的字。日本人通常所说的“国字”,是第三种。这类“国字”又叫“和制汉字”、“和俗字”、“皇朝造字”、“倭字”、“和字”等等。

二、“国字”产生的历史原因

日本是岛国,有着与中国不同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世界。因此也拥有与中国不同的独立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在记录这些特殊的现象和事物时,遇到找不到适当的汉语文字来进行表达,或者用起来不那么方便、准确的情况,日本列岛的先祖们就参照汉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新的文字。那些新创造出来的文字虽然像是汉字,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汉字。例如:在《万叶名歌》中著名的歌人:柿本人麻吕(かきのもとのひとまろ)。在日语中“麻”读作“ma”,“吕”读作“ro”,两者合起来读作“maro”,但写成两个字,分别是“麻”和“吕”,日文就把两个字和在一起,写成“麿”,这就成为了日本独有的汉字。奈良时代的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竖着写,合写的“麿”要比分写的“麻吕”在书写上更实用和方便,也便于人们记录和记载。于是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认可了这种造字法。

“国字”虽然是由中国汉字组合、扩展和衍生而来,但却是日本文化的典型符号。历史上,当人们感到需要创造表示,表达某一事物,而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无法表达的时候,就用中国汉字重新组合或扩展,组成新的汉字,并赋予这种汉字一种特别的语义。如:

1、もみじ(椛momiji)秋天的红叶。日语读作“momiji”,《万叶集》里多写作“黄葉”,

后来造出一个“木”旁加“花”字来,专门用作红叶之意。反映出日本人对红叶的偏爱。

2、こうじ(糀kouji)日本人爱以花来比喻他们认为最精彩的事物,他们把一种日本特有的

酒写作“糀”。

3、にえ(錵nie)日语中专门把一种日本刀写作“錵”,这些无不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流露。

4、さかき(榊sakaki)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枝叶常用于献于神,按照神道观念,就以“神”加“木”组成该字。神道观念也渗透到“国字”当中。

如上所列,“国字”的产生主要还是源于不同文化的需要,源于生活实践,源于一种创作精神。在同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就不太可能产生“国字”这样的汉文字。日本是与大陆文化的中国有着许多不同自然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大和民族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也与汉民族有所不同,对自己创造的“国字”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国字”中自然渗透着其民族的文化思想。

三、国字的造字法

国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江户时代主要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国字较多;而明治以后直至近代,伴随着西洋文化的传入,在与医学、科学、数学等相关的用语中“国字”日渐兴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国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种类方面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国字”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国字其实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六书的造字原理创造的文字。在日本“国字”有以下几种造字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1、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的词比较多。比如:

「土」+「下」で「圷」(土の下で縁の下の力持ちという意味)

「鳥」+「狊」で「鶍」(スズメ目アトリ科の鳥)

「土」+「入」で「圦」(池などの土手に埋められ、水の出入りを調整する樋)

2、以“形声”的方法创造的字也不少。比如:

「金」+「兵」(音ビョウ)で「鋲」

「魚」+「康」(音コウ)で「鱇」

「瓦」+「屯」(音とん)で「瓲」(1000キログラムを表す)?

3、“国字”中通过指示的方法创造的国字极为稀少。比如:

辷[すべる、すべらす]字源;指事。道を歩く意味を表す「辶」に平らな一線を加えて、なめらかにすべる意味を表す

4、另一种特殊的造字法:万叶假名之合字。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事物,或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或内外结构。比如:

麿(まろ),阿倍仲麻呂(日文又作「阿倍仲麿」)

杢(もく),高木工祯彦(日文又作「高杢祯彦」)

粂(くめ),久米部正亲(日文又做「粂部正亲」)

5、与中国造字法不同,日本“国字”里没有“象形”造字法,因此,音声合并的造字法也是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独特的造字方法。

“国字”的创造也与自然环境和不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日本素称海洋之国,森林之国,独有的水产和林木种类、数量繁多,这些具有自然特征的景物也极大地影响着日本的语言文化。因此在“国字”的家族中,表示鱼类的“鱼”字旁的字和表示林木的“木”字旁的字就格外多。以下列举一些相对比较常见的国字,从这些“国字”的构词方面也能看出其产生的特点:

表1:“木”字旁相关的日本“国字”

以上列举的“国字”,数量虽然不是太多,都是由中国汉字的组合,扩展和衍生而来,但所指示的却大都是日本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很难用已有的当用汉字直接表达和指示。

四、国字的现状

“国字”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研究者总结归纳的国字的数量也不尽相同,相关意见众说纷纭。新井白石的《同文通考》里认为有81个国字,中根本奎的《异体字牟》中认为有89个国字,现代研究者阿辻哲次认为有186个国字,《国际标准汉字词典》记录有201个日本国字。

除了以上那些表示特别事物的“国字”外,现今许多“国字”只出现在日本的姓名、地名中,或作一些特殊词,专用词使用,很多都不常用,因此,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显得比较陌生,特别是在读音方面不知如何是好。例如:日本关东北部的“栃木县”,“栃”(tochi)是日本“国字”,“栃”本来是表示一种山地自生的落叶乔木,栗子似的褐色种子可以食用的植物,现在多使用于地名和人名中。这样的汉字由于经常使用,且需要译成中文,当译成中文之后就产生了读音问题。对于难读汉字,国人有个习惯:或者错读、或者误读,或者直接跳过不读,忽视它。对不知读音的难读汉字,才会用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的办法对付。对日语的国字“栃”,就把它读成“li”。这也是目前“国字”读音的一种现状。但对于“国字”不能用如此简单的办法处理。

五、结束语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字”已经被部分汉语辞书所收录,甚至正式成为现代汉字。这样的汉字除了语义之外,读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国字”还没有汉语音读,更别说意义和用法;连使用汉字输入法也找不到这个字,且不同的输入法中标注的读音也有可能不一样。于是乎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读音,如何输入,如何很好的理解这个国字等一系列问题。“国字”的这几个问题,无论从辞书编纂角度,还是从日常应用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样,“国字”运用于拉丁语系的翻译中就容易处理这样的问题。比如翻译人名“辻本”时,英文可以直接读音,译成“tujimoto”。而译成中文时,汉字的处理勉强可以沿用日文的国字“辻”,但读音应该怎么解决呢?

一种文化只有被大家认知,了解,才有可能相互交流。对日语中的“国字”,认知和了解不是难题,读音也不是不可以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有一个共识来统一不同的观点。期待早日统一日本“国字”在我国的读音,意义,用法等一系列问题,为学习者和翻译者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土屋文明万葉名歌[M].日本:現代教養文庫.

[2]翟东娜.2006年5月.日语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谭晶华.2011年1月.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武婧.2010年4月.日本国字的构成原理及其整理分类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5]汪耀楠2005年7月国际标准汉字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