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

赵凤娟

赵凤娟

(重庆市綦江区妇幼保健院重庆40142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救治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收的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产妇100例(对照组)与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产妇164例(观察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救治策略。结果:对照组66.0%(66例)为子宫收缩乏力,26.0%(26例)为胎盘因素出血,8.0%(8例)为软产道损伤;观察组71.3%(117例)为子宫收缩乏力,19.5%(32例)为胎盘因素出血,9.2%(15例)为子宫下段切口撕裂出血。结论:产后出血原因多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故而应从做好相关救治工作,以减少产妇疼痛。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救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018-01

当胎儿娩出24h内,产妇阴道分娩出血量>500ml时、剖宫产出血量>1000ml时则认为是产后出血,其作为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具有来势凶猛且发展迅速等特点,若抢救工作不及时,不仅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也存在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高危因素[1]。现将我院产后出血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产妇100例(对照组)与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产妇164例(观察组),同期我院共接收分娩产妇5416例,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事件占比为1.8%,剖宫产产后出血事件占比为3.0%。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为(25.9±3.5)岁;84例为初产妇,16例为经产妇;出血原因:①子宫收缩乏力出血66例;②胎盘因素出血26例;③软产道损伤8例,出血量均>1000ml。观察组: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1.2±4.1)岁;32例为经产妇,132例为初产妇;出血原因:①子宫收缩乏力出血117例,29例为巨大儿、9例为双胎、4例为枕后位、1例为前不均、7例为过期妊娠、14例为产程延长、4例为子宫畸形、49例为择期术;②胎盘因素出血32例,7例为部分前置胎盘、23例为中央性前置胎盘、2例为胎盘粘连;③子宫下段切口撕裂出血15例。

1.2处理方法①子宫收缩乏力:产妇术中均应用催产素、欣母沛、卡孕栓,参照产妇情况给予其适当的子宫按摩、采用可吸收线将胎盘剥离出血处缝合以及双侧子宫动脉结扎以及子宫背带式缝合+环形捆绑等处理[3];②前置胎盘:术中将胎儿与胎盘迅速娩出,胎盘剥离面局部缝合止血或宫腔纱条压迫止血等;③子宫下段切口撕裂:产妇均予催产素、卡孕栓缩宫治疗,进行仔细缝合止血。④软产道损伤:医师一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均在后,有节律性、均匀的按摩产妇下腹部以将宫内残余血液挤出,并维持到宫缩正常,裂伤产道应立即缝合止血,伴血肿者则将积血切开排出,缝合中注意不留死腔,并将其恢复至正常解剖关系[4]。

2.结果

两组产妇出血原因分析:子宫收缩乏力与胎盘因素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两个高危因素,见表1。

表1两组产妇出血原因分析(例,%)

出血原因对照组观察组

子宫收缩乏力117(71.3)66(66.0)

胎盘因素32(19.5)26(26.0)

软产道损伤0(0)8(8.0)

子宫下段切口撕裂15(9.2)0(0)

3.讨论

3.1产后出血的前期诊断

产妇分娩过程中,要对产妇出血量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当前临床上常见的测量方法主要囊括称重法、容量法、面积法以及目测法[2]。行自然分娩的产妇于胎儿分娩后,将血弯盘立刻置于产妇臀下处,胎儿产出2h后取出,借助量杯测量弯盘内的血量;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于子宫壁切开后,将羊水吸尽弃之,采用负压瓶积血,进而参照自然分娩产妇的出血量测量方法行出血量测量。

3.2防治策略

①血容量补充:产妇入院后,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行输液输血治疗,休克产妇在吸氧治疗的同时,采用留置针头(16号或12号)由肘正中穿刺输液,必要时可采用两路(三路)输液,且速度要快,尽可能一次性成功,以降低产妇因出血量过多而使产妇由失代偿期变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或由代偿期变为失代偿期),从而降低产妇器官功能衰竭率或死亡率[3]。

②止血治疗:大多数产妇产后出血多是由宫缩乏力引起,为此可采取按摩治疗,增强对子宫的刺激,具体方法为一只手上推子宫(趾骨联合上按压),另一只手放在子宫底部(其中拇指放在子宫前壁,其他4个手指放在子宫后壁)进行有节奏的按摩,以便将子宫腔内的积血压出,达到宫缩止血目的,与此同时,采用宫缩素静脉滴注、肌注或行米索前列醇给药治疗。

③剥离胎盘:胎盘因素也是造成产后出血的因素之一,主要源于产后残留会在产妇宫腔内出现机化、坏死而发展成为胎盘息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坏死组织脱落后,底部的血管便会暴露,10d后会出现出血事件,为此要及时将胎盘清除。一般而言,滞留胎膜或胎盘可行徒手剥离,不可徒手剥离的可借助大卵圆钳取出,若存在难度,应及时行子宫动脉结扎术或子宫切除术。此外,由于当前妇女流产、引产者居多,产妇的子宫内膜受损严重,因此,产后要仔细检查胎膜、胎盘,必要时可探查宫腔[4]。

④裂伤缝合:胎盘清除成功且宫缩状况良好时,应密切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宫颈裂伤,检查裂伤程度,然后由裂伤深部进行连续性扣锁缝合;观察是否存在软产道裂伤,检查裂伤程度,并迅速缝合黏膜下层、肌层,进而缝合皮肤层。

⑤休克纠正:休克多见于出血严重者,产妇的有效循环血量会大大降低,使微循环流量不足,导致器官组织缺氧。此时及时补充血容量,并行4-6ml/min高流量吸氧,以提高氧含量,降低器官组织缺血量,从而加速休克恢复[5]。

参考文献

[1]韩燕,赵崇伟.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J].当代医学,2012,14(24):31-33.

[2]刘敏.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2):178.

[3]程小娟.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10):479-480.

[4]陈秀英.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救治策略[J].药物与人,2014,15(06):101.

[5]黄建芳,杨世勤.浅论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救治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08):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