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研究

邓谨玲

广州市增城区荔江小学广东广州增城511300

摘要:新课改的目标是改变学生机械学习的状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随着科普教育的传播与发展,这种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宗旨,融合了科普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在为小学课程所采用。本文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进行探讨,以供其他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科普教育;课程资源

引言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普教育主题开发内容的研究

科普教育,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家喻户晓。我校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开发并初步实施了一些科普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我爱蚕宝宝,走进华南植物园,走进广东科学中心等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深受学生的欢迎,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也确实感受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主题开发后还是显得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缺乏深度的实践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能够常态开展,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还是显得表浅,没有形成系列化,实施过程比较随意。这就要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科普教育主题活动开展,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出发,针对活动的设计系统化、切实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普教育主题开发活动方案和策略的研究

就目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其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对科普能力的传播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导致在小学中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因此,如何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普教育主题开发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就是时代教育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挑战[1]。

2.1要有明晰的教育对象

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是与教学阶层年龄段联系在一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走向,包括选题取向要有对象,我们的开发实践才不会盲目、随意。例如:(1)三年级以体验养蚕为主,科学老师教同学们如何利用科学方法养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孩子去实践、观察、记录、体验养蚕的喜、怒、哀、乐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花都宝桑园,认识桑树、桑果,采访养蚕工作人员等等,让同学们对养蚕有进一步了解,探究才会更深入,不会停留在表面。(2)四年级综合实践开展“开心菜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植物园体验种、养蔬菜;科学课教同学们认识植物、观察植物同时指引同学们参观华南植物园。(3)五年级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酵素的制作”,科学活动是参观广东科技馆。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3)六年级综合实践的主题是“难忘的小学生生活”将六年级小学生活、学习采用科技手段制作成电子相册作为纪念。同时组织同学们参观花都故乡里。

2.2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过去,我们老师只知道教材、教参就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被严重片面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由于新课程理念的引领,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利用课程资源意识。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发现课程的眼睛,是否有发现课程的敏锐度,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起着促进的作用。

2.3要有较高的开发能力

随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片面化,科普性不强等缺点的发现,随之也发现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缺失,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锐减等问题。要帮助教师提高开发能力,急需在开发方法,途径,程序,技术等全方位进行培训。

2.4要有灵活的开发策略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认识到,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它既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可是要把这门课程真正修起来确实困难不少。面对诸多困难,我们的选择是迎难而上。我们的体会是,要解决这些困难,就要有灵活的开发策略[2]。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普教育主题开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3.1教师的教学方法

3.1.1构建教学关系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在课程开展重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增加活动的科普性,保证学生边学边玩。

3.1.2教学设计精炼化

在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开放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和课程资源极其宽泛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必要前提。

3.1.3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只有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但是,如果活动目标不切实际,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仅仅是在追求活动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定要和科普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3.2学生的有效学习

3.2.1设立趣味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增加活动的科普性,可以使学生在“乐”中学习。

3.2.2开展鼓励学习

重视隐性目标、长远目标必定要重视过程的评价赏识。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由此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3]。

4.完善我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使我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

在我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存在以下的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才能使我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才能帮助学生促进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4.1改变观念,达成共识

4.1.1错误的认知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应试心态的约束。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远不及学科课程来得快,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正因为如此,才造成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只有将科普教育融于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片面的追求实践课程而忽略了科普性的融入,更加使实践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4.1.2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v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科普融入下的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见不到实效。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4.2大胆实践,积极反思

4.2.1加强教育培训,推进科普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进程

为加强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特意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活动在学科教研员、中心组骨干教师们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专题讨论,增强理论学习意识,创建自主探索氛围。

4.2.2冲破桎梏,创新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手段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存在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性。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等方面挖掘,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化,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之科普知识的传播,使活动取得了显著了成效。

4.2.3加强管理监管,绿色发展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进行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过程中,支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使之尽快适应新课程,以满足新时期下一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5.结束语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与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也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拓展,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总之,课程就在师生的生活世界里,需要具有强烈课程意识的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去开发,去生成,去建构,只有这样,才能自主地开发出具有特色化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常维国,熊金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探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44-147.

[2]戴丽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S1):185-185.

[3]王芳.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资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2):70-72.

[4]常维国,熊金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探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44-147.

[5]张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探寻[J].小说月刊月刊,2016(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