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马湖设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1

成都市龙马湖设计浅析

廖世春申青松王政克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610081

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四川简州新城龙马湖补水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无自然汇流的湖区水量平衡计算进行总结,同时在引退水工程方案中应根据周边规划建设进度提出可行的近远期方案,并引入智慧水利系统进行后期管理,以期指导类似湖区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湖;补水;蒸发;渗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迈入一个新台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上一层楼,其中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景观湖被重视起来,与传统水库的自然集雨面积汇水不同,景观湖多新建于城市平坦局域,完善的市政管网使湖区不具备通过自然地形汇水能力,因此湖区需要人工定期补水,同时做好湖区防渗等措施减少水量损失。

1.工程概况

成都市龙马湖位于成都市简州新城核心区龙马湖中央公园,本次设计在保证最佳观湖效果基础上,尽量保留和梳理现状地形,将水塘、洼地等连成一片,通过高程分析,最终确定湖面正常水位高程431m,湖区水面面积70.1万m2,总库容98.2万m3,库容规模属小(二)型水库。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相应的主要建筑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采用20年一遇,校核采用200年一遇。湖区建成后,在简州新城核心区形成看山、望水、亲城”的空间格局。

2区域周边水系

龙马湖位于成都市简州新城核心区,周围为商务、市民生活和科创中心,因此对湖区水景观维持和水质均有较高要求,本次设计湖区水面变幅以低于正常水位0.2m为限,水质要求达到IV类水标准。

龙马湖周边主要水系为:沱江干流、赤水河支流、瓦子河支流、龙泉湖养马河干渠等。

如上表所示,沱江河龙泉湖水量均较充足,但由于沱江水质较差,同时引水难度较大,经比较本工程推荐采用龙泉湖水源,通过养马河干渠将水引至湖区。

3水量平衡分析

龙马湖湖面面积70.1万m2,湖区库容98.2万m3,为维持湖区水景观,湖区水面下降大于20cm即进行补水。本次设计采用相邻地区气象局提供的近30年气象资料,湖区土壤渗透系数1×10-6cm/s,由于本湖区无天然来水汇入,湖区需水量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湖区需水量Q=降雨量Q1-蒸发量Q2-渗漏量Q3

根据计算10月~次年6月均需要补水,最大月补水量为4月份,需补水7.3万m³。选择12月、3月、5月进行三次集中补水,分别补水12.8万m³、13.4万m³、16.4万m³,其中3、5月正好利用春灌期龙泉湖放水期补水,12月需单独协调龙泉湖放水补充,当养马河未对龙马湖补水期间,龙马湖下游景观河道通过设堰进行梯级蓄水,保证下游景观河道形成稳定的景观水面。

4引退水方案

由于规划引水渠道周边均为浅丘山体,地块尚未进行土地平整和开发,近期修建引水河道代价较大,因此需考虑湖区近期引水方案,同时在规划退水河道未修建前,需考虑湖区近期退水通道。

根据现场实际踏勘,项目区现已有一条朝阳斗渠,该斗渠亦从龙泉湖养马河干渠取水,可作为近期引水通道,斗渠为0.8m*0.8mU型渠道,过流能力0.38m3/s,首次蓄水时需21天蓄满。由于朝阳斗渠未来由于周边地块开发及整理无法作为长期引水渠道,远期仍考虑从龙马湖东侧修建规划河道,采用梯级跌水堰的形式,将水引入龙马湖。

近期在涟江大道涵洞改建为桥梁之前、以及项目范围西侧绿地未建设之前,洪水期湖区及周边汇水通过湖区东南角涟江大道现状涵洞退水。根据集雨面积计算,湖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时最大来水量39.76万m3,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相应排水流量为4.6m3/s,现状连江大道涵洞直径1.6m,最大过水能力6.19m3/s,能够满足退水需求。

5其他

对龙马湖后期管理运行引进智慧水利系统对水源、湖区、进水/退水闸、穿公路涵洞等重要节点实现全天候实施动态监测,同时对降雨、气温、水质等实现自动采集、感知、汇总、分析、运用数据分析控制湖区进水及洪涝灾害预警。

6结语

景观湖设计首先应对片区地形及周边水系进行分析,确定湖区规模及有无天然常流水汇入,本次通过龙马湖设计分析,对无天然常流水汇入的景观湖补水设计进行总结,设计中应着重分析湖区水量变化影响因素,通过年内水量平衡,确定补水时间和补水规模,另外根据周边规划建设进度,提出可行性的近远期引退水工程方案,湖区建成后引入智慧水利系统进行后期管理。

参考文献:

[1]叶守泽《水文水利计算》武汉大学1992

[2]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

[3]陈小华等生态水景社区的景观湖补水方案及水质控制研究《给水排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