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

徐键(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巴彦1518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63-02

【摘要】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7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再灌注治疗,其中59例行静脉溶栓治疗,18例行急诊PCI治疗,按既往有无心绞痛(AP)史分为2组,比较两组间梗塞面积大小,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和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差异,有AP组与无AP组肌酸激酶峰值分别为(2051±386)U/L、(3221±339)μ/L(P<0.01),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376±28)U/L、(592±23)U/L,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66±0.13、0.43±0.12(P<0.01)。有AP组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无AP组,分别为2.56%和l0.52%(P<0.01)。结论AMI患者同样给予再灌注治疗,有AP史的患者比无AP史的患者近期预后好,心肌损伤程度较轻,心功能恢复较好,院内死亡率低,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机制和既往AP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绞痛预后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1-3]:持续性冠状动脉阻塞前的反复短暂心肌缺血,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对严重缺血的心肌产生保护作用,梗塞前心绞痛病史可影响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目前,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行再灌注治疗已是公认的标准疗法。本义通过分析我院77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旨在探讨梗采前心绞痛对AMI患者再灌注疗效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根据WHO诊断标准,入选2003年1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发病24h内),均进行再灌注治疗,其中59例行静脉溶栓治疗,18例行急诊PCI治疗,溶栓疗效判定依据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来进行。18例急诊PCI患者均达到TIMI三级血流。依梗死发生前1月内有无心绞痛(AP)发作,将病人分为2组,有AP组(39例)和无AP组(38例),有AP组在梗死前1~28d内平均有5~8次AP发作,最后一次发作距梗死发生平均(1.3±0.8)d,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存活病人在3周后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左室腔大小(LV),Simpson法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病人在症状发生后第8h开始测心肌酶,每2小时1次,至24h,第2个24h再测1次,以CK峰值(CKmax)和CK-MB峰值(CK-MBmax)作为心肌受损程度的指标。

统计学分析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检验,当P<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

2结果

2.1两组病人的心肌损伤程度临床上常用CKmax和CK-MBmax来反映心肌损伤程度。有AP组与无AP组CKmax分别为(2051±386)μ/L,(3221±339)μ/L,差异显著(P<0.01),CK-MBmax分别为(376±28)U/L,(592±23)μ/L,差异显著(p<0.01),表示有AP组心肌损伤程度较轻。

2.2存活患者心功能情况LV和LVEF是反映患者心功能状态的指标,从表3可见,有AP组LV平均值为(54±5.3)mm,无AP组为(60±6.5)mm,差异显著(P<0.01),两组LVEF分别为0.66±0+13,0.43±0.12,P<0.01。表明有AP组患者心功能状态明显强于无AP组,差异非常显著。

2.3溶栓再通情况有AP组再通率较高,为79%,无AP组再通率为73%。P>0.05。

2.418例急诊PCI患者均达到TIMI三级血流。

2.5院内病死率及死亡原因两组共死亡5例,有AP组死亡l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心梗,心源性休克,无AP组死亡4例,2例为广泛前壁心梗,心脏破裂,室间隔穿孔(1例经手术证实,另1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l例为广泛前壁心梗,心源性休克,l例为下壁右室心梗,心源性休克。

3讨论

AMI发生后,对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再灌注治疗目前已被公认是AMI的标准治疗。它通过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从而改善心梗后的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率。有研究表明[4,5]:既往有AP史,也是AMI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予。笔者

将本院77例行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按既往AP史的有无分为2组,结果表明:既往有AP史的AMI患者,在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轻,心肌酶峰值较低,左室扩大程度轻,LVEF较高,心功能较好,与无AP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引起缺血适应机制有关。Murry等于1986年首次报道:心肌在接受初次短暂的缺血刺激后,增强了对其后刺激的耐受性,以至于明显延长了产生不可逆心肌损伤的时间,表现为缩小梗塞面积,保护心功能,并将此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1993年Yellon等也报道人心肌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1995年Yellon和baxter提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延迟保护作用,冠名为心肌保护的第二窗,其特点是当短暂反复缺血使心肌产生缺血预适应后,其早期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于2~3h后消失,然而12h后这种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再次恢复且不断增强,并可持续至72h[6],本组结果支持上述现象。

本文结果表明既往有无AP的AMI患者其院内死亡率也存在差别,与有AP相比,无AP组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因心脏破裂死亡率也高,可能的机制包括:(1)冠脉闭塞前的反复心肌缺血可导致缺血预适应,进而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左心室功能;(2)既往有AP史的患者因长期心肌缺血的刺激,缺血区域的心肌多已形成较丰富的侧支循环,而良好的侧支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梗死区的严重缺血心肌,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2]:(3)既往有AP史患者在发生AMI之前多已应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抗心肌缺血药物,这些药物可减少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4]。

综上所述,AMI患者同样给予再灌注治疗,既往有AP史的患者比无AP史的患者近期预后好,心肌损伤程度较轻,心功能恢复好,院内死亡率低,原因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机制和既往AP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参考文献

[1]NodaTMinatoguchiS,FuJiiK,eta1.Evidenceforthedelayedeffectinhumanischemicpreconditioning: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forpreconditioning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farction.1999,34:1966~1974.

[2]PerezCastellanoN,GarciaEJ,AbeytuaM,eta1.Influenceofcollateralcirculationonin-hospitaldeathfromanterio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CoilCardiol,1998,31:512~518.

[3]AbtetP,FerraraN,CacciatoreF,eta1.Angina.inducedprotectionagainstmyocardialinfarctioninadultandeldlypatient:alossofpreconditioningmechanismintheagingheart?JAmcollcardilo1.1997,30:947~954.

[4]Kobayashiy,miyazakiS,ItohA,eta1.previousanginareducesin-hospitaldeathi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Jcardiol,1998,81:117~122.

[5]HaiderAW,daviseGJ.preinfarctionanginaasamajorpredictorofleftventricularfunctionandlong-termprognosisafterafirst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JAmCoilcardiol,1996,27:954~955.

[6]陈纪林.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心肌缺血叠加效应.中国循环杂志,2002,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