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浅谈作文批改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新课标”浅谈作文批改方式

胡顺勇重庆市忠县金鸡镇黄龙小学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批改方式方法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余年了,在平时工作中,我和同事、领导对作文教学争议最大的就是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很多家长,甚至不少领导,评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是看他课外学习是否认真,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本,以是否“精批细改”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们也以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细才是工作积极,于是,一个个埋头在学生的作文本里!并且,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这是对教师的延误!

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学习而努力。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

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是的,“精批细改”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值得提倡,值得讨论?

首先,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第二,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象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

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个等级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在考试和运用时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为了既解放自己,又能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我对学生作文实行“精批略改”。

“精批”并非就是一味的“多改”,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恰当的奖赏、指导、点拨,“改”的工作尽量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去改、能够会改。具体批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启发性,“逼”学生动笔。我认为,理想的精批略改应该是这样的:老师的一个符号、一句评语,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批改不会满足于指出问题,即使打上“?”,也明确提示学生提起笔来。如:“这句话不通,请改通顺”“这儿如加上心理活动就更为具体了,请把你当时炒菜时的感受写进去”“你的开头总是太长,入题慢。请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还有课外的许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样开门见山,让开头引人入胜?并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2、要评文,也要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有意无意地把作文看作是一项技能,因而批改的重点总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如此“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的学生”(叶圣陶语),我认为再详尽的批改也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学生作文的兴趣、态度,他们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等,教师更要“精细”的辅导、指导、矫正。所以,我对作文慢的就求“快”,对性格急的就求“稳”,对懒于观察的就求“勤”,对疏于构思的就求“活”,对敢于创新的就求“准”。对学生暴露的思想问题从不听之任之,而是及时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

3、减少批改次数.追求批改效果。“精批略改”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遵循实效性原则,适当减少教师精批的次数。我班有接近七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精批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多批不等于精批。减少教师的批改负担,是为追求效率,把自己的精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几次批改上。我的做法是一个学生每学期精批2到3次,上、下学期至少都轮到一次。其余的批改则比较粗略,教师的这几次精批以一当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它称为综合性会诊,所以批改的要求也比较全面,字词句方面的,思想态度方面的,既给予激励又明确指出问题,而且指出改正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几次略批,基本上就是围绕由综合性会诊确定的一两个修改重点展开,力求“药到病除”。实践正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显著。这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艺术。

4、给学生成功和快乐。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会老做医生,也不做难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例如这样的批语“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评讲中也要注意这一点。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