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工作实践的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3

关于社区工作实践的调查报告

杜红芳

——以保定市淮军公所社区为例

杜红芳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介入到社区中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社工进社区,运用社区工作方法,调查研究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来解决问题,发挥社区居民的潜能,培养自助互助的精神,促进社区和谐,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同时也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推动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工作;大学生社工;调查研究;社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

引言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层单位,在经济腾飞、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社区工作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升社区凝聚力。大学生社工拥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长期受新型社会服务理念的熏陶,有巨大的工作潜力与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把社区工作等知识运用到社区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尽自己绵薄之力。

一、调查内容

调查者:杜红芳

调查时间:2012年3月至6月

调查地点:淮军公所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居民及居委会

调查方式:观察法、问卷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调查内容:社区及其居委会与居民的基本情况、问题、需要及其原因

调查目的:

了解社区问题,界定社区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意识,增强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社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构建和谐社区。

大学生社工通过准备→建立专业关系→社区分析→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阶段的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推动社会工作的普及化、社会化。

二、调查结果

(一)淮军公所社区。

1.基本情况。

位于保定市南城区的老城区,分南北两个部分,中间有一条道路隔开,面积约0.2平方公里,内有古迹古墓、健康设施(坏了)、中医院、公私立学校、保定市润雷幼儿园、社区直饮水站、保康医药、拳法烟酒、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绿地面积少,几乎没有绿化,且区内有很多未清理的垃圾;社区内无工业、企业单位、福利机构;社区公告栏里内容较少;住宅从外观上无多大差别

2.问题。

社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拆迁住宅困难较大,治安、环境质量和卫生条件都较差,社区管理、服务不到位。

3.原因。

社区位于老城区,交通不发达(附近公交车很少,道路既窄又不畅通等)限于地理位置,无法对外扩展和发展;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随着城市化进程,社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二)社区居委会。

1.基本情况。

社区设置领导岗位2名(社区主任和支部书记),共6名成员,她们都是女性,大专以上的学历,由居民选举产生,居委会工作内容是负责传达政府工作政策及意见和居民的大小事情如社会救助、计生、安全生产、就业、医疗、养老、办户口登记、处理邻里矛盾等;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内有锦旗“扶残助困,情系居民”(居民赠送)、档案资料(大多是关于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公告栏(党员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服务等);基本上没有办活动,有时过年过节办一些活动(与兴华社区一起办)

2.问题。

居委会管理和职能发挥困难: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社区的工作方式以行政为主导,对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方法不多,因工作人员少、经费少、工作量大等因素,整日疲于应付,部分工作滞后,影响了基本职能的发挥;服务领域尚需拓宽:社区居委会主动性服务和创造性服务不够,服务内容、方式还停留在低水平上,服务项目有限;工作经费相对紧张:因社区管理在保定市的发展较不好、政绩少,难引起政府关注,使得本社区的财政投入是相当有限的

基层工作:与居民沟通困难,不易发动居民;与物业关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治安和环境卫生方面

3.需要。

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社会公德意识和参与意识;居委会的自治程度需要提高,政府权利应下放;需要高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推动居委会拓展服务领域,高效地发挥职能;物业妥善地处理环境卫生、治安;财政投入。

(三)社区居民。

1.基本情况。

老年人居多,比例高于别的社区(因南市区多是老城区,居民多为返迁居民);居民大部分有医疗保险;社区内有户籍的低保户有40多,他们有的居住在社区内,有的住在社区外;对居委会的职能不了解,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较差(因地处老城区经济基础较差,社区中各种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欠缺,社区问题突出尤其是治安和环境卫生,这导致了居民的较低满意度),且与居委会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部分居民邻里矛盾突出

在观察中所看到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居多,而汽车多为上海大众、长安铃木、长安奥拓等中低端车,因此居民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收入差距不大

2.需要。

安全教育、养身保健、文艺活动、提高参与和法律意识、社区职能透明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三、调查评估

(一)工作投入评估。

这主要包括资金投入、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评估。在社区工作实践中,共花费了约300元,包括条幅、宣传单、调查问卷、车费、通讯费等;从社区观察→访谈→调查→策划→开展活动→评估总结,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每次实践都消耗了不少精力,也凝聚着我们的才能、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工作产出评估。

这主要包括工作成果、效益和目标评估。

1.工作成果评估:首先,从我们大学生社工来说,通过“社工进社区”活动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丰富了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技巧。其次,对社区而言,不仅为居委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技巧,也为居民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了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最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广泛传播和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

2.效益评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整个实践的成本是低于效益的,虽然投入了资金、时间和精力,但得到了社会经验,因此成本是不值一提的。这个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从整个实践活动来看,虽然提高了社区的社会效益,但程度较低,有待提高。

3.目标评估:(1)积极:拓展了大学生社工的人际关系网,提高了组织、交际、社区实践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推动了社区工作及至社会工作的发展;解决了居民医疗保健的问题,学会了养生保健的技巧,开发了居民的潜能和自助互助的理念,有利于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2)局限:因为社工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挥社工的专业性及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居民问题;由于时间精力等有限,活动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在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方面没有得到落实。

四、关于大学生社工进社区的思考及建议

(一)问题。

1.自身角色定位困惑: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如何在社区活动中体现社工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2.学校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位:在我们学校,社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很多学生及领导者对社工不理解,以致使社工无法开展专业性的活动。

3.社会对社工的定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介入到社区中还处于初步阶段,社会普遍缺少关注和认可。

(二)建议方案。

作为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立足中国现状,使社会工作方法更好地介入到社区中,使社区更好地发展。谋求社工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专业本身,更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大众。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做到有为:只有做到有为才有可能实现有位。“有为”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保持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成就,体现专业特点,服务于社区及居民。首先要体现社工的价值理念,我们要关注和服务弱势,做“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在服务过程中践行社工价值观;其次要体现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以满足需要;最后,积极积累案例。大学生社工进入社区面对各类居民,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工作,在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时,慢慢找介入和开展工作的途径,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用实践的工作成效向所在社区展示专业社工形象,得到社区居民及社区的认可。

2.积极推动社工的良性运作,即

社工工作态度学校对社工的专业认同

热情主动,工作努力,专业能力强→有专业理念和价值,开展服务质量高

↑↓

领导层的认同服务对象

既有社工的主动沟通也有←满足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提供服务的实效,达成共识

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有立足之地,建立社工的专业形象,逐步形成专业权威,这样社工的“话语权”自然会增多。

3.吸收其他学校、香港及外国社工的经验教训,对于经验,我们要积极学习并总结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对于教训,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避免自己走错路,推动我国社区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五、总结

我们通过研究社区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价值观整合社区资源、发挥居民潜能解决问题,不仅让社区社会得到了实惠,也使我们大学生社工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技能,为我们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学生社工介入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区工作刚起步,政策不太完善,可能达不到我们的预期。作为一名涉世之初的大学生,面对社区的困难,我们要做到“有为”,利用专业化服务技能和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孜孜不倦地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推动社工的良性运作,树立专业化社工的地位和权威,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甘炳光,梁祖彬等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3]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杨荣.“有为”与“有位”—对大学生社工进社区的思考[J].社区.2010。

[5]薛在兴.社工在憧憬中前行[J].中国社会导刊.2008。

作者简介:杜红芳,女,1990年10月10日,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