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进展

孙国伟

(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活性和抗菌谱、作用机理、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进行详细分析,重点对新一代喹诺酮药物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感染;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013-02

TheresearchprogressofquinoloneclassofantimicrobialsSunGuowei.

HainanHuanglongPharmaceuticalco.,LTD.,HainanProvince,Haikou570311,China

【Abstract】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inthispaper,thequinoloneantibacterialactivityandantibacterialspectrum,mechanism,clinicaluseandadversereactionsareanalyzedindetail,focusingonthecharacteristicsofanewgenerationofquinolonedrugsisintroduced.

【Keywords】Classquinoloneantibacterialdrugs;Infection;Theresearchprogress

喹诺酮类是典型合成类抗菌药物,当前在治疗腹腔,呼吸道与尿路感染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报道指出,从销售量上来看,喹诺酮类药物仅次于β-内酰胺类药物。占抗菌药物种类的第二位。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上市,属于研发速度最快的一种药。最新一代喹诺酮抗菌药在抗菌活性,作用机理和药物动力学特点的等方面和环丙沙星存在较大不同,和传统药物相比,其适应症和临床应用范围也有所增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就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现综述如下。

1.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和抗菌谱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史约40年[1],萘啶酸为首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窄谱抗菌药物。支队变性杆菌属,大肠埃希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属存在抗菌活性,能力较差,当前已经很少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吡哌酸为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于肠杆菌科细菌抗菌作用上,明显比首代药物强。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被研制出来,在此之后又相继合成了含有氟化物的喹诺酮类衍生物。这种药物被称之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沙门菌,变形杆菌等细菌具备较大抗菌活性。流感嗜血杆菌对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但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等抗菌作用不明显。

最近几年新研制的品种主要有吉米沙星,莫西沙星等,被称之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从抗菌活性的角度来讲,最新喹诺酮类药物具备下述特征:

(1)对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抗菌作用增大。

(2)对于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

(3)对于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具有较强抗菌作用。

(4)对于不动杆菌属等葡糖非发酵菌的作用和上述几代药物相比,显著增强。

新药:DC-159,这种药物能够同时作用在细菌DNA回旋酶与拓扑异构酶IV内,和上述几代喹诺酮药物相比,这种药物的安全性较高,且具备良好的PK性,相关实验证实,这种药物的耐药选择性也更低。对于包含结核病在内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治疗有着良好效果。

奈诺沙星:属于新型喹诺酮药物的一种,对于包含金黄色葡球菌看在内的临床相关性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药物好具备良好的较好的药动学性质,耐受性强,这种药物不单是经典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佼佼者,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安性,是抗MRSA喹诺酮首选药物。

2.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利用全面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起到杀菌效果。其具有两个把靶位点,分别为拓扑异构酶IV和DNA旋转酶。其均参与到了DNA复制之中。对于该两个靶位点的作用性,在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之间有不同的体现。

每代产品之间的体现也有所差异。对于大部分革兰阴性菌,环丙沙星等药物一般作用在细菌的DNA旋转酶中,而拓扑异构酶IV则为次要靶点。革兰阳性菌则反之。一些新品种的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同时作用在两个靶点。

从耐药性方面来看,细菌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可从质粒与染色体介导[2]。从染色体介导方面来讲,喹诺酮类耐药机制为:靶位变化,细胞膜主动泵出机制与外膜孔蛋白缺少引致外膜通透性下降。最新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内存在质粒介导耐药现象,耐药基因QNR编码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和拓扑异构酶VI和DNA旋转酶全面结合,进而对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点起到保护效果。有文献证实,质粒所携带的1个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变异基因可使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中的氨基发生乙酰化。令细菌耐药水平提升。

3.临床应用

3.1生殖道与尿路感染

对于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取得一定临床效果。相关统计证实,大肠埃细菌对于这种药物的耐药率为50%。因此在对患者选择药物时,必须结合敏感试验结果,由淋病奈瑟球菌引起的子宫颈炎与尿道炎可能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加以治疗,但值得说明的是,和以往相比,该细菌对于喹诺酮类的耐药性比以往要高。

3.2呼吸系统感染

环丙沙星等常用喹诺酮类药物在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所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可以取得满意效果。但这种药物并不适用于因肺炎链球菌或者溶血性链球菌所导致的非慢性扁桃体炎或咽炎的治疗。同样不适用于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喹诺酮类药物在治疗上述病原菌所引起的疾病时,效果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但一些新的抗菌药物可以全面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因此已经成为了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公允药物。

3.3其他类型感染

由志贺菌属,伤寒沙门杆菌等引致的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值得说明的是,喹诺酮类已成为治疗成人伤寒疾病的首选药物。

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是治疗耐药性结核杆菌的二线药物,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4.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凭借其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被人们所欢迎。但值得书名的是,一些新种类的喹诺酮药物在使用后,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托氟沙星会导致肾脏发炎,降低血小板数量;曲伐沙星存在肝毒性;司氟沙星存在光过敏反应等等,这些不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用药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说,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在全面提升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安全性评价。

胃肠道异常是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口服给药方式中,相关统计证实,该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主要临床症状有:恶心,消化不良,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大都反应较轻,不会对治疗造成显著影响。出现伪膜性肠炎的概率较小,但有国外文献指出,在大规模性爆发的伪膜性肠炎群体对照研究中,其发病原因和使用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存在关联性。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是仅次于胃肠道反应的第二大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晕眩,头痛,失眠等等,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初次使用时,停药后可以缓解。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异常情况包含:抽搐,焦虑,幻觉,烦躁等等。患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发生肾脏功能减退时未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或患者在治疗之前存在神经系统病变症状。喹诺酮类药物引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概率从小到大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司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氟罗沙星。

【参考文献】

[1]李宵宁,柴芸,刘明亮.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03:97-102.

[2]刘倩,张晶,林立敏,卢克鹏,宋洪涛.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06:505-50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