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应用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

柴从海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目的:评估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7年8月为时间界限,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总共78例。78例患者,均接受2种方式检查,一是B超检查,设为B超组,二是螺旋CT检查,设为CT组,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B超组,检出率为79.48%(62/78),CT组,检出率为93.58%(73/78),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检出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螺旋CT技术;肠梗阻;可行性;评估

肠梗阻(intestinalobstruction),是一种外科常见急腹症,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近些年,大量数据显示,肠梗阻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CT、B超等是诊断肠梗阻的常用影像学技术。在此,我院以78例患者为对象,通过分析观察,旨在探讨研究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3月--2017年8月为时间界限,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总共78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最小22岁,最大67岁,平均(46.8±6.39)岁。

1.2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均接受B超与螺旋CT检查。B超检查,按照常规流程与要求,完成操作。关于螺旋CT检查,操作如下: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欢悦双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与强化扫描。检查中,全腹部为扫描范围,扫描野为50cm,层厚为3mm,螺距设置为0.21-0.44,1s为图像重建时间。依据扫描图像质量,选定后,予以重建处理。MIP、MPR与VR是涉及到的重建模式,在此过程中,观察肠梗阻部位,并评价肠梗阻程度。

1.3诊断标准

临床上,结肠管伴有扩张现象,且扩张的实际程度>6cm,同时,小肠肠管扩张>2.5cm,或者,扩张肠管远端,发生塌陷,则可判定为肠梗阻[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录入,应用SPSS20.0软件,百分比(%)用作表示计数资料,予以卡方(2)检查,若统计学有意义,则用“P<0.05”进行表示。

2结果

比较CT与B超诊断结果,结果显示,CT检出率高于B超,经数据分析,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若以病因为依据,可分为3种,分别是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与血运性肠梗阻。若以肠壁血循环状况为依据,可分为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2种。若以起病急缓为依据,可分为急性肠梗阻与慢性肠梗阻。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3]。近些年,肠梗阻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诊治引起了医师的关注与重视。

B超(B-scanultrasonography),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无痛苦、无损伤,且不具放射性。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各个脏器与周围器官的断面像,图像富有实体感,与解剖真实结构相近,适合早期诊断[4]。CT(ComputedTomography),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借助精确准直的X束线、Y射线及超声波等,配合灵敏度高的探测器,围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CT检查,不仅扫描速度快,而且图像清晰。螺旋CT,相比常规CT,经螺旋式扫描,所获得的信息具有连续性,包含扫描范围内所有组织的信息[5]。

目前,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诊断时,可根据患者有无移行带征象,辅助诊断。同时,螺旋CT检查,可协助医师分析肠梗阻严重程度,观察发生梗阻的原因,判断有无狭窄状况。现如今,CT扫描,成为诊断肠梗阻、腹部创伤性病变、结石等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临床经验,若可见肠壁积气症,且伴有肠系膜动脉病变,存在肠壁增厚、部分肠壁未强化,呈实质性脏器梗塞,提示可能为肠缺血。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变肠段血供状况,为鉴别及诊断疾病,提供可靠信息。一般情况下,螺旋CT诊断肠梗阻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有无肠梗阻。(2)肠梗阻的具体部位。(3)肠梗阻的原因及程度。(4)有无存在绞窄性。(5)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针对肠管扩张,就螺旋CT图像而言,标准如下:小肠内径>2.5cm,左半结肠>5cm,右半结肠内径>7cm。关于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所呈现出的螺旋CT表现,有所不同,如下所示:(1)机械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判断,近侧肠管与塌陷或者正常管径远侧肠管间,可见“移行带”。始于远侧肠管,按照逆行方向,近侧追踪,直至可见扩张肠管。对于肠梗阻,病因诊断时,根据“移行带”,可见明确病变,能够初步诊断为肠扭转、套叠、肿瘤、肠腔内异物(如胆石、胃石等)、炎症等。(2)绞窄性肠梗阻:一般情况下,肠壁增厚>2mm,呈靶征,肠壁微弱强化,伴有肠缺血症状。闭袢肠袢内,伴有血性积液,密度较高,可见局限性肠系膜水肿现象。(3)闭口性肠梗阻:经螺旋CT检查,可辅助判定“假肿瘤”证,梗阻点,是扩张肠曲与肠系膜的中心,呈现出放射状分布状态,肠曲多为“C”、“U”形。(4)麻痹性肠梗阻:也称动力性肠梗阻,全胃肠道伴有积气、积液及扩张现象,较为显著的是结肠积气,相比机械性肠梗阻,积液相对少,未见梗阻点。(5)粘连性肠梗阻:束状软组织,粘连附着在肠壁处,表现为三角形,呈现出尖角状。粘连瘢痕块,形态无规则性,且牵拉周围肠管与相邻的腹壁。“移行带”,没有发现明确的病变,提示为粘连性肠梗阻。大量数据显示,螺旋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检出率并不高。

综上,螺旋CT技术,诊断肠梗阻,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肖斌.超声、螺旋CT、腹部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03):376-377.

[2]宋立伟,彭浩,李涛,杜云峰,周正,鲁克宇,李宝平,花瞻.螺旋CT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05):717-719.

[3]钱家新.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05):72-74.

[4]蒋念东,余新佐.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健康研究,2014,34(05):554-555.

[5]李迎春,宋彬,印隆林,吴苾,杨洋,李媛.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05):60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