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例臀肌挛缩病人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47例臀肌挛缩病人的护理体会

祝艳红崔玉洁(通讯作者)段玉莲

祝艳红崔玉洁(通讯作者)段玉莲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江苏徐州221003)

【摘要】目的:总结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经验。方法:对47例臀肌挛缩症进行术前护理,术后功能康复的训练,并随访观察中长期疗效。结果:其中45例患者术后经8个月~24个月的随访,其中优31例,良12例,可2例。结论:臀肌挛缩松解手术可有效治疗臀肌挛缩症,术后个性化护理指导,循序渐渐地进行康复训练,坚持随访指导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臀肌挛缩;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198-02

臀肌挛缩症多是由于患者儿童时期反复多次臀部肌肉内注射引起的,所以又称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常因患者家长发现患者步态异常,双膝不能靠近来就诊,临床表现为:(1)步态异常,跑步时下肢外旋、外旋状;(2)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3)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靠拢;(4)蹲位时体征有两种变现:一部分病人变现为下蹲过程中,当髋关节屈曲近90°时,屈髋受限,不能完全下蹲;此时双腿向外画圈,才能蹲下;另一部分病人表现为下蹲时,双髋外展、外旋位,双膝分开,双腿呈蛙式状。多数病人活动时髋部有弹响,臀部可及一挛缩带[1]。部分患者X-线片可见股骨颈干角>130°[2],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3]。目前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是惟一最有效的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共收治了6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其中47例进行常规开放性臀肌挛缩松解术,术后进行随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6~28岁,平均17.6岁,6~9岁6例,10~15岁18例,15岁以上23例,均为双侧病变。农村患者42例,城市患者5例,患者病史均较长,31例患者可由父母追忆起幼年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史。

1.2手术方法

依据患者条件及麻醉师建议:年龄较小、无法配合的患者在全麻手术,可以配合的患者在腰麻下手术。侧卧位,采用沿臀大肌走行方向作斜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挛缩带及髂胫束,分离并切断挛缩带,松解臀大肌及髂胫束。手术结束前台上被动活动患肢,达到屈髋自如,无弹响,结束手术。

2.护理

2.1术前教育

此疾病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少年,它不仅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与形体的塑造,还易导致未成年人形成内向自卑心理,患儿及家长希望通过手术改变目前的状况,对手术的效果期望也很高。入院后陌生的住院环境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同时手术后的效果也存在担心。此时需要护理查房或巡视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保持乐观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以消除恐惧和顾虑。同时教会患者床上如何正确翻身,患者术后床上大小便以及便器如何使用。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给予双下肢并膝伸直平卧位,若患者麻醉尚未清醒可用绷带将双膝并拢固定,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以排除血管损伤。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检查下肢感觉活动情况,排除坐骨神经损伤。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保持引流通畅,敷料渗透,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待渗血或引流量较少,拔除引流物。

2.2.1床上功能锻炼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静位收缩练习[4],踝关节、足趾运动,加紧臀部肌肉运动,每次坚持几秒钟,3~5组/日,10~20次/组。拔除引流前指导患者在床上行关节屈曲及肌力练习:主动直腿抬高,双下肢交替运动,并屈曲膝关节;患者逐渐适用后,病床上侧卧,屈膝屈髋位,尽可能使膝关节贴近胸壁,可用双手辅助屈曲,3~5组/日,10~20次/组,或可使用CPM机辅助进行锻炼,防止松解的肌肉筋膜再次粘连。术后1~2天患者伤口疼痛、麻醉副反应较明显,注意及时通知管床医生采取必要止痛等措施,减少患者痛苦,依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2.2.2下床后功能锻炼患者拔除引流后,指导患者床边坐起,然后扶起患者站立,待患者可以站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下床第1天始,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患者需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上肢向前平伸,家属或护理人员扶住其双手,指导患者双足交叉沿直线行走,循序渐进,行走距离逐渐增加,以患者可耐受而不感疲劳为准。下床第2~5天,指导患者进行下蹲练习:双膝主动并拢(必要时绷带将双膝缠绕),双足并拢,足不要离开地面,开始时动作一定要缓慢,1~3组/天,3~5次/组,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至3~5组/天,5~10次/组,病人情况允许可继续逐渐增加。下床第6~7天除坚持以上功能锻炼外,同时练习翘二郎腿训练:椅子高度适中(最好有靠背),挺胸直背,大腿后方紧密接触对侧大腿前方,左右交替,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练习次数。

2.2.3出院后功能锻炼正常情况下术后两周伤口拆线。拆线后指导患者做抱膝下蹲练习,可练习爬楼梯。同时告诉患者出院后继续髋屈曲,髋内收内旋动作的练习,利用随访,监督、指导患者坚持训练6~12个月,帮助患者制定中长期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做到因人而异。

3.结果

47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4个月,平均16.5个月。采用刘玉杰

等[5]疗效评定标准,其中优31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5.6%。年龄不超过10岁的6例患儿疗效均优;11~15岁者疗效优16例,良2例。年龄均超过15岁,2例疗效可,10例疗效良,9例优。无坐骨神经损伤及感染病例。

4.讨论

臀肌挛缩的病理基础是臀大肌、臀中肌上半部肌肉组织发生纤维瘢痕化,肌肉完全被纤维瘢痕组织所代替,有时还有髂胫束甚至臀小肌或关节囊的挛缩,累及范围宽且深,挛缩带与臀大肌走行方向一致,最后形成“青蛙腿”[6]。臀肌挛缩症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臀肌挛缩带松解手术,近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如关节镜及射频技术用于治疗臀肌挛缩症,与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治疗臀肌挛缩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手术瘢痕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与复发率却与开放手术无差异[7-8],然而存在手术视野局限等缺点。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方法,术中彻底松解,术后均应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坚持随访指导,给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计划,监督、敦促患者,以帮助患者尽早从心理上、身体上恢复健康,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钦.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38.

[2]平国兴,黄建凯,邱德赞,等.重症臀肌挛缩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7):418-422.

[3]常峰,袁峰,丁宁等.骨盆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测量与臀肌挛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687-689.

[4]康秋凤.23例臀肌挛缩症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1):2877.

[5]刘玉杰,薛静,周密等.关节镜下等离子刀微创治疗成年人注射性臀肌挛缩[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3):970-972.

[6]史占军臀肌挛缩导致“青蛙腿’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2):890.

[7]詹远平.关节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564-1567.

[8]唐恒涛,苏训同,金大地等.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臀筋膜挛缩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8(20):175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