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刘小燕杨云华

刘小燕杨云华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1~12月收到的科室报告中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事件中,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最高,为41%;其次为查对错误和院内压疮。不良事件均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结论:在管理层面应制定切合临床实际的制度,完善相关的流程,并做好督察工作;从组织系统上改善护士配置,弹性排班;同时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17-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如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坠床、压疮、从担架上坠落、查对错误——用药、采血错误;液体渗漏、非计划性拔管、烫伤等事件,都是医护人员和社会群体、个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预防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根本方法是识别导致发生的原因。在护理这个高风险的职业中,如何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进行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值得护理同行十分关注的问题[1]。我院按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及隐患信息报告及激励制度》要求,制定了护理不良事件呈报表,要求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及时、主动报告,科室及护理部组织讨论,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不断完善改进流程,积累工作经验,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现将我院2014年1-12月收到科室报告的护理不良事件类型进行统计,并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以避免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伤害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全年不良事件中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最高,为41%;其次为查对错误和院内压疮。

在表2可以看出,以上不良事件均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跌倒、坠床事件造成2例Ⅳ级伤害,2例Ⅲ级伤害,1例Ⅱ级现,2例Ⅰ级伤害;1例采血错误,1例非抢救病人错误执行口头医嘱,2例用药错误,非计划拔管1例,及时发现干预,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为Ⅰ级伤害程度。液体渗漏事件1例,为患者右侧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处直径约10cm皮肤肿胀,穿刺处有渗液,经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评定为Ⅱ级伤害;压疮3例:1例为患者右臀部,2例骨科患者漆关节钢针固定牵引的病人,足后跟2期压疮,造成伤害程度为2例Ⅲ级,1例Ⅱ级:1例。烫伤1例,为术后使用热水袋烫伤右小腿,烫伤程度2期,伤害评定程度为Ⅱ级。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患者及家属方面原因分析

2.1.1老年人自我意识较强,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对危险的认识不够,致依从性差。

2.1.2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做事较我行我素,不愿意麻烦家人、护士或护工,遵医行为差,导致跌倒发生。

2.1.3患者家属知识缺乏,对危险性认识不足;家庭支持不到位。

2.2护中心人员方面原因分析

陪护中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临时照顾的心理使得他们存有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淡薄。

2.3医护人员方面原因分析

2.3.1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告知不够或告知后未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使其不能有效的配合,造成患者无家属陪护或患者自行离院造成跌倒。

2.3.2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责任心不强,对各项核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到位。

2.3.3夜间护士少,巡视病房不到位;没有做好班班交接,过渡依赖陪护人员。

2.3.4执行各操作时未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致使错误发生。

2.3.5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年轻护士,工作中缺乏经验,缺乏好的工作方法。

2.4管理者方面的原因分析

2.4.1科室宣教资料缺失或不全,患者对跌倒的危害缺少认识或认识不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4.2由于工作中过于依靠陪护,管理者放松了对护士的要求,致使各项监督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2.4.3在用药的各环节中存在疏漏,使护理人员在用药的过程中有犯错的机会。

3.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对策

3.1护理人员方面

3.1.1认真对患者进行评估,注意动态调整,特别是老年、小儿、躁动、危急重症者,采取及时有效防范措施。

3.1.2加强护士责任心,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做好班班交接,不过渡依赖陪护。

3.1.3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

3.1.4护士给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熟练掌握查对方法,做好反向查对及患者的腕带查对。

3.1.5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核心制度,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值班时段勤巡视、勤检查、勤护理,对无家属陪护或陪护配合力不高的患者应列为重点对象。

3.1.6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多举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使其主动配合在院期间的一切事宜,并做好相关沟通、告知记录。

3.2患者方面

3.2.1加强对其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

3.2.2听从医护人员的各项告知,特别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的事项。

3.3陪护中心人员方面

3.3.1经过培训的陪护人员,责任划分明确,签订合同。

3.3.2及时向陪护中心主管反馈陪护人员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陪护素质;护士加强日常监管力度,保证患者安全。

3.4医院管理方面

3.4.1人力资源的管理

3.4.2管理者要按照病人需要来进行弹性排班、工作上合理搭配,根据护理时段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力。

3.4.3人性化管理,加强团队凝聚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的适时调配。

3.4.4完善护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及激励奖惩机制,综合考虑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工作风险等因素进行分配。

3.5科室管理方面

3.5.1科室根据各专科特点,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跌倒、坠床、烫伤等危害性的认识及预防。

3.5.2科室护士长加强对护士操作流程中核心制度执行力的监管,保证工作中各环节的安全。

3.5.3明确护士各自职责,加强不良事件管理,注重评估及措施落实。

3.5.4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严格执行《医嘱执行制度及流程》,坚决杜绝非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情况发生。

3.5.5加强专科知识、技能、预警预案,核心制度等的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5.6加强护士行为规范的督导,提高其自律性。

3.5.7对发生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管理者应对相关制度流程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保证患者安全。

3.5.8加强环节和细节质量管理,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应制定管理制度及方法,做好指导及督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

4.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2]。为进一步避免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管理层面应制定切合临床实际的制度,完善相关的流程,并做好督察工作;从组织系统上改善护士配置,弹性排班;同时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执行者层面应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全面履行责任护士职责,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患者病情及时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提高预警能力,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仁媛.李秋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探讨[J].湖南医学,2013,24(18):2793-2794

[2]田莹.饶艳华.梁桂仙.85起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3,(9):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