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治疗肝性脑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西药治疗肝性脑病

朴圣民宋成刚

朴圣民宋成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196-02

【摘要】目的探索西医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等治疗。结果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32/36)。结论疗效满意,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西药治疗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综合征。目前将此临床综合征分为三种类型:A型肝性脑病,为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的肝性脑病,即原来所称的“暴发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肝性脑病;B型肝性脑病,即门-体旁路肝性脑病,患者肝活检显示为正常的肝脏组织学特征,从而排除了肝脏本身的疾病,但临床表现与肝硬化伴肝性脑病的患者相同,表明肝性脑病为单纯门-体旁路所引起;C型肝性脑病,即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发生的肝性脑病,这些患者通常已进展至肝硬化期,并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门-体侧支循环,肝功能不全是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肝脏循环的短路分流居于次要地位,但两者可相互影响,C型肝性脑病又可分为数个亚型:发作性肝性脑病、持续性肝性脑病和轻微肝性脑病。轻微肝性脑病(MHE)即过去所称的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中9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1例为晚期肝癌患者;9例肝硬化中6例因上消化道出血,2例因排放腹水,1例因低钾诱发;其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合并糖尿病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性格改变、举止失常,1例昏迷。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志改变。

二、相关药物

1.乳果糖(Lactulose,杜密克)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乳糖和果糖),人类小肠细胞的微绒毛无分解乳果糖的双糖酶,所以乳果糖不被小肠吸收。起效的初始部位在结肠,乳果糖被结肠菌丛酵解,产生乳酸和醋酸,使肠道pH值降至6以下,乳果糖还具有双糖的渗透活性,可产生高渗效果,增加大便次数,从而减少肠道谷胺酰胺转换成氨或a一酮戊二酸的能力,减少氨的产生与吸收,降低血氨水平。

2.乳梨醇(Lactitol)

乳梨醇是乳果糖的衍生物,是天然食物乳糖的氢化还原产物,是半乳糖和山梨醇的缩合物。作用机理与乳果糖相似,口服更易被吸收。

3.利福昔明(Rifaximin)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抑制细菌RNA的合成。口服后在胃肠道内不被吸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

4.粪肠球菌SF68

粪肠球菌(旧称粪链球菌)SF68为乳杆菌科一链球菌属的产乳酸菌,尿素酶阴性,短程疗法证实SF68确能有效调整肠道菌群,酸化肠道和减少肠源性血氨生成,显著改善HE患者的精神状态-及智力指标。

5.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L'Ornithine-L-Aspartate,阿波莫斯、雅博思)

肝内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是机体清除氨的主要代谢途径,体内大部分的氨在肝内被转变为无毒的尿素,每生成1mol尿素,能清除2mol的氨。阿波莫斯的主要成分是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盐,前者为鸟氨酸循环的起始底物,在体内与氨结合后化为尿素;L-天门冬氨酸参与肝细胞内核酸合成,利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还可通过对肝细胞内三羧酸循环的促进作用,利于肝脏能量合成,使受损肝脏的各项功能得以恢复,因而具有较好的降血氨、改善肝功能的效果。

6.支链氨基酸(3-支链氨基酸)

支链氨基酸含L-缬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能纠正血浆中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的失衡,防止因脑内芳香氨基酸浓度过高引起的肝性脑病,也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从而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并改善低蛋白血症。

三、选择原则

1.指导肝硬化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尽量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对已发生的肝性脑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首先选用药物治疗。药物选用原则为:先选用价格便宜、副反应小者,如口服乳果糖、乳梨醇等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软便),降低血氨。单用乳果糖或乳梨醇无效者可加用利福昔明,以期获得协同作用。对蛋白质耐受差者可给予支链氨基酸治疗以恢复正氮平衡,并调节氨基酸代谢紊乱。

3.若患者对所有药物均无效,且无手术禁忌证,可根据患者情况及医院条件选用门-体分流栓塞术或肝移植术。

4.门-体分流栓塞术常用的途径有:经皮逆行经腔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栓塞材料可为不锈钢螺栓或乳胶气囊。门-体分流栓塞术的并发症有发热、一过性胸腔积液、腹水和轻微的食管静脉曲张。

参考文献

[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传染病信息杂志,2000,13(4):141-150.

[2]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秋海棠技术出版社,1994:600.

[3]姜素椿.吕占秀.传染病基础与临床.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