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唐延秀

唐延秀(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733299)

【关键词】护理职业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48-02

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士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风范,对指导护理专业的道德发展方向,调节护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造福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护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1对护理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对道德理论的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的前提。热爱护理、理解护理、关注护理、振兴护理是每一名从护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护理专业的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体现:①服务价值,②知识价值,③技术价值,④艺术价值。

1.2对道德的正确理解:职业道德情感:以纯洁、诚挚的情怀爱护生命,处理职业关系,评价职业行为的善恶、是非。职业道德意志: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有排除障碍的毅力和能力。职业道德信念:有发自内心的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真诚信念和道德责任感,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1.3人格情操:护理工作维系着人们的健康生存与千家万户的幸福。因此,现代护士的理想人格情操应是:①有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②为追求护理学科的进步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③对保障人类健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生命的纯朴情怀;④自知、自爱,正视自己在能力、品质、行为方面的弱点,力求不断自我完善。以人格的力量敬业,在奉献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2.1文化、业务素质

2.1.1业务素质受文化水平的制约: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支持。

2.1.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士必须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进而才会真诚地关心人,体谅人。因而,护士要懂得爱,懂得美,懂社会道德规范,有与人交流思想的技能。所以学习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培养观察力、欣赏力、鉴别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2.1.3医学、护理学理论:护理专业所设置的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内、外科学等临床医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护理专业理论课程,是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2.2心理素质: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满足事业对自己的要求。

2.3技能素质:娴熟的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满足患者需要的重要条件。所以护士必须有应急能力和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

3、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缺失的现状原因分析

3.1护士本身的原因

3.1.1缺乏职业心理素质形成意识护理人员只有了解和认识自身言行的意义,掌握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则和规范,才能达到职业心理素质要求。

3.1.2职业意志衰退职业意志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意志是与克服内心障碍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表现在自觉的和有目的的行动中,自觉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培养护士坚强的职业意志,对提高护士群体职业水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护理人员由于缺乏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在疑难或危重患者面前,知难而退,不愿承担风险。

3.1.3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还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护士如果只关注患者的病情,而不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就容易引起护患冲突。目前,由于护理队伍年轻化,有些年轻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缺乏,处理问题能力较差,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愿多解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很好地掌握,易引起护患关系冲突[1]。

3.2医院制度的原因

3.2.1医院内部缺乏奖惩机制医院内部没有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比如,将职业心理素质列入考评的项目以及和职称的晋升、奖金的发放挂钩。

3.2.2缺乏舆论监督医院缺乏舆论监督和导向,包括同行监督和患者监督,是职业心理素质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3.3社会的原因社会上一直有“医生的嘴,护士的腿”的说法,甚至认为护士是“高级保姆”,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和责任感。

3.4当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工作最繁忙、工作量最大、人员最欠缺的是护士。据统计,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数是0.92人,而我们却承担了287万张病床的护理任务。可见,护士的劳动强度是较大的。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护理人员身体、心理都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对工作失去了耐心。

4、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4.1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档案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档案,指运用心理测量等科学方法所获得能够全面地反映护理人员个体职业心理素质的各种客观资料和测评数据。

4.1.1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是档案的重要内容,如个体的一般状况、成就动机水平、气质类型、性格倾向、人格特质、应承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身心健康水平、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个人资料数据。

4.1.2建立护理人员心理档案护理管理者要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对每一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性格特征、能力、兴趣爱好等应有所了解,做到“合理用人,有的用人,善于用人。”

4.1.3组织学习,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要从普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入手,从职业心理素质基本规范抓起,通过学习、教育,使护士对职业心理素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氛围,夯实正确履行职业心理素质的思想基础。

4.2实施护理人员人才管理制度广义的人才管理包括对人才的发现、考查、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预测七个环节。狭义的人才管理,则是指这个系统工作中的“管理”环节,即对人才实行必要的管辖、统辖和治理。不管哪种意义上的人才管理,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开发和使用。

4.2.1人才管理的第一步是“识才”,只有“识才”才能“育才”和“用才”,但“识才”不易,“伯乐”难当。护理工作是脑力、体力并用的一项繁重工作,具有一定科学性,管理者要想识别护理人才,就要了解护理人才的特点。人才培养是人员管理的一大工程,医院人才管理部门要根据医院的要求、发展,预测出对人才的需要。管理者要熟悉人才培养的过程,任用人才是管理的关键,应做到“人岗匹配”,人才的分配要有科学性,根据个人不同特点,分配到相应的科室,每一科室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有互补的作用,能够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有利于整体的工作也使护理人员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4.2.2完善机制,强化监督考评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将职业心理素质规范化并形成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建立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体系,确保职业心理素质建设落到实处。

4.3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管理和教育的途径,对特殊岗位或确有职业角色适应不良的护理人员,给予一些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她们做好适应岗位、胜任角色的心理准备。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管理者针对护士在医院的具体工作,制定出可行性强的培训计划,使护理人员能够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变得日趋重要,护理要紧跟医疗的发展,要培养合格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强化新知识、新护理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其进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医疗体系对各岗位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小云.护患关系冲突中的原因分析和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159-160.

[2]段付莲.提高护士素质,减少护患纠纷[J].现代护理,2007,15(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