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有生命的语文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上一节有生命的语文课

张丽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山东烟台264100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记者请一位资深的老花农谈经验,他于是一边给一枝花施肥、浇水,一边讲解管理要领。末了,他抬起头看看镜头,以为节目结束了,便俯下身子,轻轻抚摸着花枝,说:“你今天好漂亮,好精神啊!”记者觉得奇怪,问:“你每天都这样赞美它们吗?”“不,但还是常有的。”老花农解释说:“花跟人一样,它能听懂你的话,及时得到表扬,一高兴长劲就大了,明天你来看,小家伙会长得更好呢!”

感动于老花农那充满情感的养花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禁思考: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生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是如此吗?只有把语文课作为有生命的存在,并且尽力调动起它的生命活力,语文课才会展现它本来的蓬勃生机和璀璨光彩啊!这就要求教师要意识到并尊重语文的生命力,保护它,而非埋没它,粉碎它。

例如,在讲授《荷花淀》一课时,我们应该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的突破口。在课堂上无需限制学生先分析哪个人物。若学生按照一般的回答方式,先分析水生嫂就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课堂。若学生先说出了五个女人的对话,老师要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了五个女人的性格后可问:“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又把问题引向了水生嫂。这种设计就非常的人性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更能贴近生活的对话或描写。另外,老师只在关键之处点拨、连接,不要有太多赘余,整堂课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有序进行,让人爱听、乐思。我们不能将课文分离成一个个的机械问题,而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遵循内心的声音,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感触,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却不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而是以共同思考,达成共识的姿态进行。

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在教学设计上就更要注意尊重语文的生命性和整体性。导入部分即可播放《简爱》影片两个小片段创设情境,以对简爱爱情观的分析的开场白引出本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诵读和鉴赏,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诗句,赏析情感的愿望。学生可分别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使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美的诗的境界,通过这一首诗充分唤起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适时对同学进行文本引导,引导语言要清晰自然,设计巧妙;学生自然积极回答问题,朗读文本,和老师的配合会很和谐。如此的整堂课自然会教学环节流畅,层次分明,学生在诗歌的诵读中体味诗中的生命,感悟诗歌的感情。

其实“师”与“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应是“一潭死水”;语文课也不该是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砸碎,以一种“支离破碎”、“面目可憎”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对话、精神启迪的地方,语文课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