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理论为基础,浅谈中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之策略——从“答非所问”现象引发的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以陶行知理论为基础,浅谈中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之策略——从“答非所问”现象引发的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孙思宇

孙思宇(苏州市工业园区九龙仓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中班幼儿的回答偏题和答非所问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幼儿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充分利用“陶行知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答非所问语言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52-02

【正文】: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班的幼儿相对于小班来说,使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喜欢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还愿意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并且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产生扩散和转移话题,从而导致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计划层层深入。

“答非所问”之镜头一次健康安全活动中,老师问:“你们看图上这是在哪里啊?”

小A:“超市”(按老师的思维进行)

小B:“买东西”

小C:“我妈妈一直带我去超市买东西的”(由商店展开讨论,偏离了教师的计划)

其他幼儿也跟着起哄“我也去过。。。买东西;我也去过。。。。。”

老师:“好!停”(命令停止讨论)“但是你们看,希希在超市里和妈妈走丢了,怎么办?”(老师急于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

小D:“很着急。”(题目理解不清)

小E:“妈妈会很着急的”

老师:“听清楚我的问题,希希在超市里和妈妈走丢了,你能帮她想个办法,找到妈妈吗?(再次重复问题)

小F:“老师你还没有叫到我呢!”(老师关注)

老师:“那你来说说吧。”

小F:在超市里要抓住妈妈的手,不然走丢了,妈妈会着急的。(又偏离了老师的要求)

老师:“现在希希已经找不到妈妈了,她可以让谁帮助她呀?”

小G:超市里卖东西的叔叔阿姨。(满足了老师的回答)

“答非所问”之思考

1、“自由语言”——“答非所问”语言现象原因之一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形式、时间等因素,给予幼儿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有限,老师往往需要抓住重点,按照设计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2、“理解语言”——“答非所问”语言现象原因之二

与小班相比,中班的幼儿在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回答问题时也相对有了更多地针对性和思考,能够分清问题和回答。但是在表达的同时,或对于其他幼儿的意见倾听比较欠缺,只顾自我展现;或在没有完全理解别人语言的情况下就急于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3、“思维语言”——“答非所问”语言现象原因之三

“思维语言”即,人们交谈中,理解了对方的交流语言之后,进行针对性地理解、思考以及拓展。思维是语言的重要来源,而语言则是思维的表现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人的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组织能力等密不可分,所以,相对而言,思维混乱的人在语言表达上也同样混乱。

“答非所问”之“陶论策略”

中班幼儿的回答偏题和答非所问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幼儿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充分利用“陶行知的教学理念”来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一、“多渠道”的语言倾听环境————“社会即学校”理论

语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工具,因此语言交往习惯的学习和培养应在社会性行为中进行,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1.园内的倾听活动——听辨声音的强弱和远近锻炼孩子的听力几注意力

游戏a:通过倾听音乐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并进行辨别,培养幼儿的倾听注意力和对声音音色的理解。

游戏B:老师轻轻说出小朋友的名称,幼儿猜老师说的是谁。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注意力,通过对老师口型的辨别,提高幼儿表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清晰度。

游戏C:老师说出幼儿的特征,如:胖胖的脸、长长的头发等,幼儿猜老师说的是谁。通过游戏一方面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同伴之间的感情。

2、园外的倾听活动

幼儿园的集体倾听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倾听习惯有了进步,由于班级的集体活动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声音,有利于孩子们的倾听,为了让孩子们的倾听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我们采取“走出校园”去社区、去马路倾听、用耳朵去寻找一些我们需要的声音,如……

3.家庭的倾听活动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在幼儿语言交往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迎合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让家长在家的时候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倾听理解能力。

二、“开放式”的语言交流空间——“生活即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个别化、差异化的教育是幼儿自主探索、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1.生活细节为素材----注重个性化谈话。

幼儿的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细节出发,把握契机,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片面的集体教学活动。从早晨来园时的问候,到幼儿的吃饭细节,再到离园的最后一刻都可以成为谈话的重要时机。

2.变集体教学为分组教学----注重拓展思维语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在以幼儿个别化、差异化教育为主的基础上,集体教学应进一步以幼儿的自主参与和探索为主,为幼儿创造丰富自由的语言交流机会。

三、“多样化语言表达”——“教学做”合一理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任何观点的表达都需要有成熟的思考或实践的证明。因此在幼儿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应该培养幼儿在通过亲身实践或有成熟的思考后再进行。1.“师幼对话”更能促进幼儿语言交流欲望。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在幼儿语言交往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可忽视。

2.“默语”的注重培养能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默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与思维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语言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中要先培养幼儿的默语能力,即在回答前先进性默语思考,再进行回答,幼儿在回答之前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组织语言的准备,这样回答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理由和思考说明清楚,语句表达更清楚更明了。

3.“角色游戏”在实践中提高幼儿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

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在是实践中获得,因此在班级区域活动、角色扮演等游戏中,除了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可以对幼儿语言交往习惯进行积极引导。

总之,幼儿语言交往习惯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可以让幼儿在交往中进行有效的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合作能力、健康的社会性情感等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家庭社会等教育因素,在教、学、做合一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语言倾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交往习惯,为幼儿完全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2.《默语与儿童智慧的发展——基于内部语言发展策略的思考》史爱华《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