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让生命飞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营造和谐课堂让生命飞扬

张荣芳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陕西洛川县凤栖镇安民初级中学张荣芳

新课程改革要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和谐的课堂将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场所。因此,在整个和谐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中能力得到释放,品尝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肤浅尝试。

一、让“吟唱”走进课堂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思维活跃是课堂气氛“活”的灵魂,只有活跃的思维气氛,才能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撞击思想的火花。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时,我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让学生谈谈对该诗理解,不妥之处教师加以点拨。在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加插小节目——吟唱诗。可以用你喜欢的歌调去唱,学生兴趣很高,教学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用了不到两分钟时间,背诵率达百分之九十八。

二、让“小品”走进课堂

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不及直观表演的效果好,因为表演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给“小品”挤点时间吧﹗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在理解这则民间故事的同时,又让学生仔细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表情等,然后四人为一小组,短时“排练”,因时间关系,课堂上仅表演了三组,每小组表演的各具特色。第一小组的两个小孩天真活泼,为了各自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小组的“孔子”老练、沉着,在不能回答两小孩的问题时是抓耳挠腮,口中念念有词“学无止境,唉,学无止境”;第三小组则又加上旁白,人物表演的淋漓尽致。即兴表演既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让“辩论会”走进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反映学生的认识、思想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另一方面体现的是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师生的一种双向交流。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让学生“活”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高见”。

在讲《行道树》一课时,我结合课文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张华为了救掏粪老人英勇献身,社会上对这一事情议论纷纷,大家想一想,张华这种行为究竟值不值?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灵机一动,就此话题让学生展开一场辩论赛。

正方:张华救老人值

反方:张华救老人不值

我让学生准备几分钟,最后辩论开始了。正方围绕着“张华救老人这种英雄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得到发扬”展开辩论。反方一位辩友说,国家培养张华这样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其毕业后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他英雄救老人这种献身精神可敬可亲,但从长远的意义来说太不值了。顿时,我心里有一种为之折服的感觉,我对正反双方的同学都给予了表扬,针对反方的观点,我说道,你们这样想,我能理解,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么,大学生的素质何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有何以得到提高?这时,反方有些同学不十分同意我的观点。我说,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和我继续交流,一场有意义的辩论就这样结束了。不难看出,我们教学不必太注重最后的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互相交锋的过程中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不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了吗?

四、让“绘画”走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在教学何其芳《秋天》这一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给每一小节命一个贴切好听的名字,又把全班分为3个小组,分别给每一小节配上一幅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尤其第一小组画了两幅农家丰收图,一幅是“山谷伐木”的场面,一幅是“篱间背瓜果”场面,第三小组画的“少女思恋”图,还用了彩笔描画,白白的羊群,青青的嫩草中夹杂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图案对比鲜明,最为要好的是在牧羊女头边画了想象的图画,让人一看就知道牧羊女在思恋牧童,图画幼稚,天真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到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为学生营造自主和谐的课堂何止这些?典型习题的设计,可同桌讨论,可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学潮的充分体现,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变“灌”为“教”,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以往的一潭死水为一湖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业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完成对新知探索后,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分散,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激起他们的二次思维兴奋,可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绘画比赛,即把语言艺术转为视觉形象;可讲故事,由可内向课外延伸;也可为课文续写不同的结尾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教师们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多想些“奇招怪法”吧,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让生命飞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