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趋势与走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群众文化的趋势与走向

李新华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提升,城乡群众文化走向大市场并且形成社会化,已成大趋势与不变的走向。

一、群众文化社会化是一种工作方式,是相对政府文化工作而言的一种文化工作的社会操作。群众文化社会化至少含有三个方面的定义:一是群众文化工作由政府一家管理变为社会各方面协同共管;二是群众文化活动由政府独家举办变成社会各方面共同举办;三是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由社会局部向社会整体过渡,活动性质由社会单体向社会群体变化,活动内容由社会个性向社会共性延伸。

群众文化社会化的目的是:在我们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用多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兴办群众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生活需求,最终实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文化工作目标。

群众文化社会化的意义是:通过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特色的群众文化社会化的工作运行机制,科学地配置社会文化资源,提高全社会文化投入意识,培植社会文化消费市场,调动全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建立群众文化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群众文化社会化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早在计划时期的政府文化工作的各种方式中就已经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合乎时代要求的工作方式更成为群众文化工作方法中的首选。分析现在的群众文化工作,可以看到走社会化的道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群众文化的公益性决定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化,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组织和团结人民群众的纽带;是加强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形式;是愉悦人民群众身心、净化社会环境,提高民族素质的一种措施;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一块阵地。群众文化工作蕴含着社会公益性,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不是个人、部门、单位、区域或某一时期、某一时段的行为,而是事关大局、事关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社会行为。公益性既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性,同时也赋予了政府文化工作部门一份推卸不掉的社会责任,指出了群众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群众文化的社会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逐步形成为目前的全民、集体、个体及混合型经济并存的多元结构,文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事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产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文化事业与其它社会产业一样,原来那种由国家大包大揽的运作模式必然被打破,文化事业本身也必然允许并要求它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因为,文化产业潜在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是国民经济收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参与,不但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拉动了社会消费指数,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三、群众文化社会化尽管作为一种趋势已被社会公认,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不同,文化素质高低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对群众文化社会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差异。因此,作为政府文化部门。应该为群众文化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机制。

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坚持群众文化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使群众文化工作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目标。

群众文化事业是为民造福的事业,是根植于大众的崇高事业,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群众文化事业就一定会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