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王玉梅王丽杰刘雅丽刘双

王玉梅王丽杰刘雅丽刘双(黑龙江省嫩江县中医院1614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329-01

【摘要】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排便护理等环节的重点护理。结果本160例患者中,治愈64例,占40%,好转88例,占55%,死亡8例,占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抗凝和饮食、排便护理等环节的护理,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或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此病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4例,女56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结果治愈64例,占40%,好转88例,占55%,死亡8例,占5%。

2护理措施

2.1生活上的护理急性期(发病后的前3小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患者,必要搬动时应轻慢平稳。第3-4天可行半坐卧位,将床头抬高30°-45°,一般日常生活由他人护理,以降低心脏耗氧,防梗死范围扩大;第4-5天抬高床头约45°-60°,患者可自行进餐;第6-7天未出现并发症,在看护下患者可下床在床旁坐及床旁解大便;第9-10天若血清酶已经正常,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2.2缓解疼痛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率失常。因此,要尽快解除疼痛。常用药物有杜冷丁或吗啡

2.3吸氧心梗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起初3天持续吸氧,流量以4-6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L/min,维持1-2天。

2.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患者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5饮食的护理应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优质蛋白、清淡及少食多餐为原则,最初几日以半流质饮食为主。随病情逐渐好转改为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6排便护理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2.7应用抗凝剂的护理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黏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2.8心理护理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心情抑郁、忧伤或紧张、激动。主动关心患者,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并告知家属共同配合,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密切配合治疗。

3出院指导

一般患者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如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恢复。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发生。

4体会

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死率高,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和饮食,排便护理等多个环节的护理,大大提高治愈率、好转率,降低病死率,取得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