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表演艺术的核心与灵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1

试谈表演艺术的核心与灵魂

路阳

众所周知,“情感体验”是话剧表演艺术的核心与灵魂,也是话剧演员进行角色创造的主要手段。

所谓“情感体验”,是指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思想感情进行设身处地的体会、感受,并以此作为塑造角色形象,表现内心动作(心理动作)的基础。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与主要特点的表演,被称为“体验派”。我国的话剧、电影、电视剧的表演艺术,总的趋势是“体验派”。

这是因为:一则,“体验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核心与标志;二则,我国话剧、影视表演受“斯氏”体系的影响较大较深,已经形成话剧、影视的斯氏体系的“中国学派”。

但是,如果认真考察起来,就会发现,“情感体验”并不是“斯氏”的发明,在他之前就已存在了,只不过“斯氏”将其提高到系统化、理论化、完整化的高度而已。

最早提出话剧表演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的,是英国著名演员欧文(1838—1905)。他针对当时法国著名演员科格兰(1841—1905)提出的“把感情清除得一干二净”的“表现派”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重感情的表演理论:以体会角色的感情作为准备,在表演时允许自然的敏感和情感的作用,在表演后整理舞台上情绪激动时所采用过的艺术手法,形成积累。“以感情挂帅,把表演说成是设计感情、激发感情、积聚感情形态的三部曲。”(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第60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站在欧文一边的,还有同时期的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他说:“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这种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到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受感动到什么程度。”(《回忆·轶事·感想》)萨尔维尼激烈地批评了科格兰的“表现派”理论,明确地提出了与之针锋相对的“体验派”理论。但是,他所提出的“体验派”理论,还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并没有达到透彻、细致、系统的程度。如他自己所说:“我实际上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我没法向读者说清楚,因为我自己对这个过程也不是十分了解的。”

尽管如此,“体验派”的表演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大流派,影响之深、之广,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当时在英国,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演出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时,观众中的一名年轻军官,开枪打死了扮演坏蛋埃古的演员,然后开枪自杀。所有的演员与观众为此事惊叹不已,共同出资将这两个死者埋葬在一起,并立一座纪念碑,碑文是:“这里埋葬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和最伟大的观众。”之所以被誉为“伟大”,是因为演员与观众都达到了“忘我”的情感最高境界。

到了俄国与前苏联之交的著名演员和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才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发展,正式形成了“体验派”的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他于1909年6月发表论文《我的“体系”》,公开亮出“斯氏体系”的大旗。1910年,他开始对“体系”进行完整系统的思考,并在实践上把由他创办领导的莫斯科剧院纳入“体系”轨道。不久,他发表了《我的艺术生活》、《演员的自我修养》等重要理论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体系”的内容。“体系”共分三部分:①演员创作时的内心体验;②舞台体现;③创造角色。用前苏联戏剧家阿·波波夫的观点,“体系”的确切定义为:“在体验基础上演员对形象的再体现。”(《演出的艺术完整性》)由此可见,“体系”既以“体验派”理论为基础,同时又吸收“表现派”的理论精华,形成兼收并蓄的大格局。“斯氏体系”传入中国,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建国以后,随着向苏联学习的“一面倒”,“斯氏体系”在中国掀起了学习高潮。专家与演员对“体系”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于是,“斯氏体系”成为我国话剧、影视表演的主流,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