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帝国主义中的消费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文化帝国主义中的消费价值观

王涛

王涛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解读出发,简单概述了消费主义的基本概念;分析消费主义价值观在文化帝国主义领域的重要地位,其不可持续性及给意识形态带来的危机;由此开展适度合理消费价值观教育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常常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理论范式的改变,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积极观众理论等等,使的以前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它和现代性、民族认同、消费主义等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对青年价值观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本文主要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视角展开分析。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概述

“消费主义”在文中主要指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关于空前扩张的物品消费对经济有利的观念;第二种是指物品和消费日益增长的事实或实践。本文中的消费价值观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其他国家出现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或社会的道德责任,从而使高消费成为自然而普遍的。[1]

全球范围内日益上涨的消费主义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文化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有许多是为服务于资本的盈利和扩张而创造出来的,它要求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二、消费主义价值观是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研究了当代西方与第三世界之间文化交流问题后,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论。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运用其先发展的优势,强制性地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就是说,文化帝国主义存在于文化的三个层次即器物、制度、观念上。问题是,文化的三层次虽然是互相关联的,但在重要性上却是有区别的,而文化帝国主义最本质的核心是什么呢?哈佛大学学者亨廷顿在1996年丰富补充自己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时,实际上对此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

亨廷顿提出,“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在过去的一些世纪里,西方世界经常出现对来自中国文化或印度文化的各种物品的渴慕热潮。而19世纪之后,在中国和印度来自西方的文化变得流行起来。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世界上的流行,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胜利,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大麦克’(‘巨无霸’)。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2]显然,消费的本质是文化。资本主义的文化精神在实质上是高度私欲化的,它在表述为价值观时必须有公共性。由于资本主义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利用了用商品生产来组织社会的好处:简单而规范,于是形成了生产、流通、消费等概念,而利益的至上性演化为实际上的享乐主义。

汤林森在他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书中提到:“笔者以贝尔及其他许多人的意见为焦点,认定资本主义文化的重点是:消费的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3]同时,丹尼尔•贝尔在分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也注意到了西方宗教改革与世俗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当下西方新教伦理已经被现实的消费主义消解了。

三、消费主义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不可持续性。

西方人自己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同时在文化帝国主义的过程中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其正式的理论用语是现代化或现代性。科技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出口同时也是西方的发展观、西方的社会想象表意能力之出口。

著名学者沃尔特•罗斯托当时写了一本书《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在书中,他设立了一条由“传统社会”到最后的“高额大众消费时代”演进的路线。[4]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现代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他开列出的基本经济发展阶段(起飞、成熟、高额大众消费)组成的序列中找到时下所处的位置,而发展就是向上一个阶段的前进,是重复西方的基本历史演进路线。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西方式幸福的生活,从人的物质欲望本性来说,这是很难进行有效抵制的。问题在于:这是可能的吗?简单而且可以计算出来的是,这样一种文明要能够长期延续,首要的前提是这个世界要有足够的资源供高速增长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使用。显然,这无法实现。

(二)消费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意识形态危机。

如果说在殖民主义阶段,价值观的文化帝国主义过程带有非自觉性,西方人只是自己奉行这种价值观而已,那么到了20世纪,为什么这种价值观会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行呢?关于这一点,美国历史学者雷迅马的专著《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进行了非常深人而富有说服力的研究。他根据20世纪中期的大量材料,认为美国在当时推行的所谓现代化战略,实质上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为发展中国家人民造福。

汤林森也引证了卡恩陀瑞狄的论文《反思理性与发展》中的观点:前进、扩张与成长等等观念,并不是内在于所有人类社会的特征、潜能,反之,它们只不过是西方特有的价值观,而西方人自认为他们必须以此“教育”其他的社会。虽然这个过程主要还只是发生在经济层面,但它却是另一股更大企图的表现。“这样一来,西方也就征服了世界,而即便西方社会在物理意义上被摧毁,西方还是等于征服了世界’。[5]因此,“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更值得人们去研究,因为这涉及到人类是否最终会被“文化帝国主义”这把软刀子杀死的问题。英国政客罗伯特•库珀2002年提出的“新帝国主义论”类似于“文化帝国主义”,强调以价值观而非军事征服为帝国主义的新手段。

三、对于消费价值观的反思

当今世界,被西方观念唤醒的国家正疾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消费主义的欲望对资源提出了越来越大的要求,西方和美国已经面临了一个困境,他们通过文化帝国主义战略成功地将世界纳入了自己设计的轨道,可是现代化的列车即将冲出现有的线路,世界将因此而进入混乱与毁灭之中。实际上,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人类还是要找到一条平衡之路:既有适度的物质追求,又能够自我克制,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由地全面发展。

传统的对于青少年而言,生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完全摆脱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显然是极为困难的事。但是,在日益逼近的文明毁灭的危机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念应成为全球文化核心,崇尚节俭的观念应当取代极度奢侈的消费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平:《面对消费文化:多一份清醒》,人民日报,1953年4月3日

[2]亨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

[3][5]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队第三世界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工作单位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王涛,女,河北唐山人,1982年8月,讲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学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