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研究

赵凤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541004)

自杀,位于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之中。我国最新的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在人口重要的死亡原因中排列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位的原因。另有资料报道,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一、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政策研究

高校领导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其摆于重要位置;加大了经费投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构建了决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实有人抓的有效机制和工作网络。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策略研究

各高校立足于本校实际和现有的资源,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和辅导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更多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识别、预防、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贡献。关于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干预策略的研究为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教师培训

高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主要立足在职教师培训,安排教师进修提高,注意引进高学历教师从事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教师队伍有待充实,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咨询和干预中制度建设缺乏、应急能力差、不规范操作多,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导致学生不必要的死亡,影响心理咨询和自杀干预的声誉,不利于长期发展。

(四)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模式建立的基础研究

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预防和干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干预的时间、目标和相关因素定位。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自杀干预因素进行定位,从而将降低自杀的危险因素和增强大学生自杀的保护因素作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的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

(一)积极心理测评的介入

高校应用临床心理学问卷对于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常使用UPI、SCL-90、MMPI等临床心理中的量表或者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测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筛查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的不良个体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但是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而没有测评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相较言之,积极心理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有益于改善“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学生发现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发现其身上的美德与积极情绪而非“问题与病症”,就更容易配合学校与教师进行心理普查与测评,更愿意接受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与心理活动。在评估内容方面更多涉及积极情绪、乐观程度、灵活思维、学习生活投入度、品格优势(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社会健康(信任、友谊)、家庭健康与精神世界健康等维度。

(二)积极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以往临床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危机干预主要集中在自杀心理防范手段、时间与方式上,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关注点与健康心理学相对一致,关注点集中在营造积极心理的氛围上。干预内容倾向于关注建立心理复原力、建立性格优势、建立强有力的人际关系。

(三)生命教育课程的介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持续这些问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在生理、心理、生活态度、压力事件、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六个主导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影响下,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尚未完善,容易产生轻生自杀的冲动。

(四)积极心理咨询的介入

1.积极心理咨询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咨询,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2.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给来访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与身心带来痛苦。强调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手段与方法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3.强调整合的咨询方法

积极心理咨询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咨询阶段理论。它把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咨询两个部分。其中,主导咨询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咨询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咨询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

三、总结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为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提供了一条优势路径。所以,对此问题既不能扩大也不能轻视,让其处于两难境地,需要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途径。而积极心理辅导,兼容积极心理学“发现和创造”的魅力与团体“自然和支持”的场动力,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让学生发展出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无痕的积极干预让棘手的问题得以化解。

参考文献

[1]李欣晏,苗路霞,王锦红.大学生自杀意念研究进展与展望[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02)

[2]赵琳,李贞,刘芳,杨丽,程诚.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大学生愤怒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03)

[3]董炳刚,冯春明,孙士华,贾存显.2013年山东省内3所大学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扭力的关系[J].预防医学论坛.2015(06)